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小舍得》,天天刷屏家长圈, 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共鸣, 育儿话题再次被炒到热搜上。剧情围绕鸡娃、补习班、教育资源问题展开。剧中的三个家庭, 无论在经济条件、文化层次甚至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都完全迥异, 在育儿问题上被各种焦虑裹挟, 盲目地给孩子报读各种校外培训班, 最后导致家长和孩子们都焦虑不堪。许多家长感叹这部剧“太真实”,
很多情节简直就是身边现实的“翻版”。现在, 家长疯狂送孩子上培训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但上培训班究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作用, 很多家长并没有好好思考过。“反正别人都在上, 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落后了。” 正是这样的集体无意识, 导致各类培训班的生意非常红火。再加上培训班的举办者, 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制造一些教育焦虑,家长们就更难淡定了。
有调查数据显示, 2020 年国人花钱排行榜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培训、住房和保健养生。教育培训费用支出高居消费排行榜榜首。家长口袋的真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校外培训机构账户,家长宁可省吃俭用, 也要把孩子送去辅导机构。甚至有些家长, 一厢情愿地将孩子的前途与命运完全“赌” 在校外培训上。
家长花了钱, 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提上去了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一份《关于将学生从校外辅导机构“拉” 回学校的提案》被提交到政协会议上。提案的调查结果显示: 上培训班、随大流的学生占了近一半, 有约70%参与培训班的受访者觉得, 培训班效果很一般, 有67%的受访者觉得, 参加培训班的经济负担很重。
孩子的大脑不是容器, 绝不是“往里装总能装得下”。长期被培训班占领的孩子, 没有时间休息和娱乐, 也没有时间自我成长, 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加上学习的压力, 容易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 甚至性格怪异、心理扭曲的状态。
家长对校外培训的盲目追棒, 背后隐藏着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深度焦虑。既有对自已育儿无能的恐惧, 也有来自孩子学校的压力、来自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等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不清, 彼此之间的错位越位或空位引起的混乱无序, 也是造成家长焦虑的主要根源。
家校教育既有交集, 也有本质的不同。学校教育是面向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公共的、普遍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属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孩子内在的品性为主的教育, 着重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
可见, 知识的传授主要责任属学校。但有些教师对家校教育边界不清,随意给家长布置“作业”, 如要求家长给孩子背书、听写、辅导功课等。这无形中加增了家长麻烦与焦虑, 自己踩了 “高压线” 也不自知。教育部对此有明确要求: 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家长的育儿焦虑不仅来自辅导作业, 更多来自孩子之间成绩的比较。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 不能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 然而, 实际上公开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的“常规操作”。如果学校对待学生的分数像对待孩子的隐私一样进行保密, 那将大大减轻家长的焦虑, 家长把孩子“推向” 辅导机构的概率也会大幅降低。
现实生活中每一名父母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 都在认真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习如何激励, 如何沟通, 但是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家长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目前, 是否有一本权威读本, 能够系统科学地指导家长教育孩子, 让家长不再“盲人摸象”? 2020 年 11 月, 中国教育学会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出版了《家庭教育手册》。《家庭教育手册》对每一学段的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和习惯都有清晰地指引, 对家庭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也有系统的指导。可以说, 《家庭教育手册》是家庭教育的 “小百科全书”, 家长在育儿方面遇到的难题在此套书中都能得到有效帮助。通过《家庭教育手册》,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了系统的了解, 对家庭教育也有了全面的了解, 自然对孩子校外辅导机构的选择也将变得谨慎起来。
在学生成长之路上,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立足孩子内在品性的培养,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 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 不触碰政策“高压线”, 不把孩子学习压力转移给家长; 辅导机构也要坚守行业秩序, 立足查缺补漏, 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三者各从其位, 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本栏责任编辑黄博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