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学数学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生活化,兴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3 15:18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新知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也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教学“利息”这一课之前,我在班上提出问题:老师有5000 元钱想存入银行,请大家给老师出出主意,该怎样存比较合算?那个周末,学生们带着问题离校,通过不同途径去了解各种存款类型及利率。再次回到课堂上,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的场景,交流汇报了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储蓄知识、我国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区别以及当前银行的利率等,还有人为我设计了不同的存款方法:可以整存整取,也可以存一年再把本金和利息再存入,课堂上的汇报交流,精彩纷呈。
这次走出校园、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了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多途径地探求新知,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起来更加亲切、自然。
二、选择生活化的例题,感悟知识的内涵。
小学数学除了运用广泛,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其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撷“生活实例”,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以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材上以2006 年—2012 年我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数量为例,这节课,我没有使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选择了老师24 小时的体温变化数据统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亲历了数据的收集、统计表的完善以及电脑生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明白了折线统计图的由来,由于亲历了数据的收集,学生不仅会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还能够根据统计图的走势进行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做到发展思维、学以致用。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加强知识巩固。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学生要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教学“比和比例”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将学生带到了操场边的大榆树下,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出这棵榆树的高度?多数学生摇头,个别男生跃跃欲试,想爬上树去测量,有人提议先用绳子测量大树高,再测量绳长,这可是个好办法,可是无法实施……,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取来一根 3 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量得竹竿影长2 米,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1.5 倍,你能想出测量榆树高度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影长的1.5 倍。我补充:必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测量出榆树影子的长,并且计算出了榆树的高度。接着,我又问:你们能用一个比例求大树的高度吗?于是,学生纷纷表示:竹竿长︰竹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者竹竿长︰树高=竹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
这次活动,让学生走出了教室,走进了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给数学了找到生活的原型,让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更加具体化。通过解决这类生活化的问题,加强了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数学奥秘。
四、增加生活化的实践,解决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等内容,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资源。联系生活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营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也使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