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中国汽车技术之父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汽车,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12 19:15
孟少农,祖籍湖南。20 世纪30 年代,面对国家灾难和民族危亡,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吁,这对孟少农抉择其人生之路产生很大影响,他本来爱好文学,后弃文学工。高中毕业后,孟少农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1 年,赴美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之后又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锤上兰森机器公司等考察和学习了两年。
1946 ~ 1948 年,孟少农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班,独授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课。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机械工程学术介绍到中国,他教的机械制造课选用当时很新的“Metal Process”作课本,替系内购置了教学用的微型电影放映机与幻灯机,每周课外放映国外机械产品、加工方法等。
1950 年3 月初,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郭力任主任,孟少农任副主任。孟少农协助郭力抓了两件事: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凭着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他广泛招集人才,很快集合起新老技术人员近200 人的一支精干队伍,这批人才以后成为中国汽车界主要骨干力量。
1952 年7 月,重工业部选派以孟少农为首的驻莫斯科代表小组,负责办理一汽技术设计联络、设备订货与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人员等事宜。经与多方反复商定,一汽从苏联引进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备、技术文件和一整套组织设计;订购成套设备5 千余台;聘请各类专家近200 名;派遣实习生近600 名。
出任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后,孟少农与先后派遣到苏联实习的大部分人员一个一个谈话,告诉他们学什么,怎么学,学回来干什么。他抓干部技术、业务学习,亲自备课、讲课,制定各类培训计划,组织指导实施,使一汽掀起学文化、学管理、学技术的热潮。
1955 年下半年,一汽进入零件调试阶段,孟少农主管产品设计、工艺、冶金和生产准备等部门工作,经常深入现场,检查了解零件调试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处理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保证调试生产按计划进行。
1956 年7 月15 日,一汽经过三年艰苦奋战,胜利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和发展多品种问题。他多次强调:“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会自己走路。”11 月,他组织制定一汽1957 ~ 1962 年解放牌汽车设计改进和发展新品种规划,其中包括解放车的改进、设计CA- 11 型平头新解放及其派生的自卸车、牵引车、公共汽车和开发军用车和轿车系列。经过多年努力,除公共汽车外,其余全部实现。
上世纪60 年代初,一汽按照苏联吉尔157 图纸,试制出两批军用越野车,但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正式投产,急需修改设计。孟少农非常重视该车设计改进工作,组织人员到部队调查,集合有关人员讨论改进方案,并反复论证,还亲自参与审定整车和各个总成设计结构和图纸,深入到图桌旁指导工作。
为提高解放牌汽车的马力和其他性能问题,孟少农积极组织自行开发直列顶置汽门发动机(6102 型)来代替老解放车的发动机。这种性能先进的发动机,后经改进成为二汽EQ 140 型东风车的发动机,使东风车以马力大、跑得快而闻名全国。
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孟少农组织研制120 系列V 8 柴油机并亲自参与和指导该机设计。1964 年试制出样品,这是一汽一次最好的高质量的总成样品试制,样机一次试验成功,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
早在50 年代中期,孟少农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当时有人认为,开发轿车为时尚早,但孟少农认为有必要在技术上早做准备。当时机械工业部和中央很支持他的这个设想,并及时提供了多辆轿车样车。经过全厂职工努力,一汽于1958 年5 月上旬,试制出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并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期间开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第一次坐上中国自己制造的小轿车。
孟少农为一汽的筹备、建设、建成投产、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等勤奋苦战15 个春秋,为一汽50 年代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作出卓越贡献。在他离开一汽时,一汽已有三个系列品种和30 多种变型专用车投产。
1971 年5 月,孟少农调到陕西汽车制造厂,主管技术工作。该厂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下麦李西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时正值延安250 型越野车试验定型关键时刻,该车经过三轮试制后,仍出现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孟少农组织和领导全厂全面开展产品设计的大修改,将最高档由超速档改成直接档,最高车速由75 公里/小时,降到70 公里/小时,果然改善了加速性。他要求对主要总成和部件重新进行强度校核,对不合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设计改进,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
更改设计后的延安250 第四轮样车经过一系列定型试验,包括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地区适应性试验和特种越障试验,成功地解决了可靠件和动力性问题,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1974 年12 月通过定型鉴定,1975 年正式投产。此车于1978 年8 月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在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名列榜首。1984 年该车以两个方队形式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之后又在老山前线建立了战功,成为中国军用越野车的佼佼者,至今仍受到欢迎和好评。
上世纪70 年代,孟少农由陕汽转战到二汽时,正值二汽建设最艰难的时刻。那时,五吨民用车质量问题很多,有的很严重,不能投产;军用车也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孟少农“背水一战”,动员全厂集中力量会战。“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经过半年多苦战,攻克了EQ 140、EQ 240 两种汽车86 项重大难关,新出产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闻名全国。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英雄车”、“功臣车”,一扫过去被形容为“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二汽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局面。
孟少农常说:“产品发展要设计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代。”80 年代初,他坚持改组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他认为,这是使二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现在,这个中心仍在为二汽的发展发挥着作用。
孟少农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人才下了很大功夫,把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几十年中,他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及中国汽车和拖拉机行业,很多成为主要骨干。
1988 年1 月9 日,孟少农已处于弥留之际,二汽同志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关心地问:你们搞的小轿车前期工程怎样?当回答“进展顺利”时,他很满意地说:等病好了,我和你们一起干。” 1 月15 日,孟少农同志在北京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