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已伴随人类走过了百年历史。每个时代,汽车的形态都不太一样,因为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梦想之车”。
汽车刚被发明时,一度被人称之为怪物,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接受。
上世纪19 世纪末,路面上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马车,人们习惯于坐在马车里,安安静静、慢条斯理地出行,汽车的突然出现,让很多人措手不及。那时候的车还没有名字,这种三个轮子、马车外壳、发出轰鸣声以及难闻臭味的机器对人们而言是全新事物,大部分人的态度除了好奇与惊叹,更多的是敬而远之。
首先,拥有它就等于没完没了的麻烦。对当时故障率极高的机器,经常需要在开车时停下来,趴在车底下做修理工,在马车当道的年代,这时候还要承受马车夫的嘲笑。因此,汽车诞生初期,大多数汽车购买者都不是中年富豪,而是敢于尝试新鲜玩意的青年人。
青年有个性,富有冒险精神,他们想抛弃马车慢悠悠的出行方式,更愿意坐在轰鸣的冒着黑烟的机器上飞驰。
时代没有辜负青年人的激情追求,到了20 世纪,内燃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汽车变成了速度和力量的机器,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而是从一定意义上变成人们“诗和远方”的载体。
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汽车的繁荣。从 1920 年代到 1970 年代,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在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当时美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伴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汽车也开始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在不到50 年的时间里,美国汽车的行驶里程增加了20 倍,突破1600 多万公里。
早期的汽车,受到道路条件限制,并不能长途驾驶,基本只能在城市里转转。能够长距离驾驶,以及高速驾驶成为对汽车新的要求。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开始喜欢上了有速度有力量的汽车,开着汽车跟朋友出去旅行成为年青人的新生活方式。
二战结束后出生的年青人,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开始驾驶着汽车对陆地进行征服,那个年代年青人流行的潮流元素是公路影片和汽车旅馆,而这些的前提都是汽车。
这时的年青人尤其喜欢能够带着他们飞奔在高速路上、突破速度极限的汽车。比如 1970 年初,本田就通过了加州法规,推出第一代思域 CIVIC,最大功率 60 马力,百公里加速 12.3 秒,极速可达 143 公里/ 小时。
对速度和力量的追求是那个时代年青人对汽车的定位。到了2010 年代,年青人的想法不一样了。
智能手机的发展让新时期的年青人对智能化的东西越来越依赖,智能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年青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年青人对汽车的看法:他们觉得现在的汽车理所应当是智能的、酷炫的。可喜的是,年青人梦想的智能汽车已从梦想走向现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已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自动开启和停止;自动前照灯,在光线不足时可以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
如果说速度、力量、安全是对车的基本要求,那么通过车来表达生活态度,就是年青人更高的需求,在这个颜值当道的年代,汽车看上去不够酷炫和拉风,是难以获得年青人的青睐的。
除了外观酷炫满足审美需求,还需要酷炫科技感支撑更高层次需求。现在汽车屏幕都做得越来越大,已实现与手机联接,分分钟代替手机查看整个城市实时拥堵情况,还能帮助驾驶者规划最短时间到达路径,以及查询天气和各种吃喝玩乐信息等。年青人,要的就是痛快和自在,还得走哪儿、吃哪儿都方便。
人的需求一直在进化,怎样的一辆车,才是年青人的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只有不断突破时代局限的好车,才能满足年青人更多的需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