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然而乡村中学生的心智及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我校是山区的一所乡镇初中, 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教育资源、专业心理教师匮乏,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而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 使学生在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并在课堂中积极倡导、实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立足教材, 探寻心育的支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内容以人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 从中探寻心育的支点, 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 愚公面对艰巨移山任务, 还是义无反顾决定带领他的子子孙孙铲平险峻的大山, 最后,在他的坚持下, 不用再面山而居, 因此, 在人的生活中、学习上只要坚持,就有可能胜利! 此外, 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 愚公带领他的子孙移山,于己于人都没有坏处, 却还是遭到这样或那样的人反对, 因此, 人生在世, 人人赞成支持的事是没有的, 面对质疑时要善于分辨是非, 坚持做正确的事。

  二、小组合作, 优化心育的环境

  传统的课堂, 经常是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一堂课下来, 师生交流很少, 生生的交流也非常少, 课堂效率低不说, 更谈不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了。加强课堂学习的团体合作, 使师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师生、生生可以就某个问题的答案交换意见、交流思想, 这样的学习模式能营造自由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 课堂变得无拘无束,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自然也就和谐了, 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心理潜力, 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取得良好心育效果。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 既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又能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与社会性的发展, 为心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优化了心育的环境。

  三、综合活动, 丰富心育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将心育融入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 通过语文课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丰富心育形式。这种演讲活动可由教师定时间段、定演讲主题、定演讲架构(人物+事件+给你什么触动),如: 我心中的抗疫英雄、疫情下坚持学习的学子、我的父亲。这个学期有: 让我敬佩的老师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自己整理一分钟演讲内容, 其实是换一种方式整理作文素材, 并进行无声的心理暗示教育。这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已有材料提取有效资料的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自信心, 更激发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另外, 每一小组学生演讲完, 当场评出“最优秀演说家”, 一个学期下来评选出最优秀演说小组, 这样一来, 也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以及团队精神, 让他们的心理能更健康地发展。

  又如, 通过每个学期组织的“名著阅读分享会” 丰富心育形式。名著内容容量大, 反映的社会问题丰富而深刻,组织“名著阅读分享会”,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从中汲取特殊“营养”, 构建他们的生活认识和心灵认知。另外, 分享会就像是一个舞台, 让学生把从书中汲取的“营养” 经过自己的消化转换, 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再适时给予赞美鼓励, 学生间的交流融洽了、自信了, 也更善于表达自己了。西汉学者刘向曾说: “书, 犹药也, 善读者可以医愚。” 可见, 自古以来阅读便是人们所认可的心理治疗方法。在

  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山区农村初级中学资源不足, 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育,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初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燃眉之急。

  注: 本文系广东省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教师教育‘U-G-S’ 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突破” ( 课题号: 2019WTSCX110) 、广东省教育科研 “十三五” 规划教育一般项目立项 “‘U-G-S’ 合作下, 山区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行动研究” (课题号: 2020YQJK270) 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