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阅读的学科德育实践

  德育和教学双轨式管理是学校的常规做法, 但小学共有11 个学科, 实施怎样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德育? 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以大阅读作为启动学科德育的金钥匙。

  一、大阅读式的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是依据学科教学特点, 紧密结合学科内容, 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德育因素,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 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 使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学科德育的开展需要研制学科德育目标体系, 进行学科德育功能定位, 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提出学科德育实施建议。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教研积累, 找到学科与德育的融合点, 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学校以大阅读为切入点, 进行学科德育实施途径的探索, 重点围绕语文学科知识, 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形成基于语文学科知识的主题式阅读。以科研引领教研, 成功申报省级课题 “基于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并立项为广东省“十三五” 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 资源应用研究重点课题。课题成果《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的实践探索项目》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围绕语文学科知识的大阅读, 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 使学生从历史纵向发展、同一主题的同类文的横向对比等阅读体验中受到启迪和引导, 在阅读体验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大阅读式的学科德育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 探索出了一套可行有效的实施路径, 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

  作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学校有浓郁的书香氛围。

  一是图书室每年以主题式购书清单规划新增图书书目, 如2021 年, 以红色经典、知法守法为主题购进红色经典书籍、民法典、小学生法律漫画等100 多种图书。

  二是在校园内营造人人阅读、处处阅读、无时不读的阅读氛围。校园一侧有24 小时开放的智慧图书馆, 另一侧是图书室, 两个中文读书角相望而立,一个英语读书角设在英语长廊。

  三是阅读的形式、分享平台多样。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同班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开展阅读分享课、读后感评选、朗诵者、朗诵表演等活动, 达到共享智慧的效果。大阅读为学校学科融合的探索和学科德育的落地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二、大阅读式的学科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是学校的德育课程, 成功申报为广东省强师工程课题“小学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以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为例”。以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少先队大队活动、中队活动为主要阵地, 在一至六年级有梯度地开展15 个美德主题教育, 形成系统的德育课程。 15 个美德围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设立, 以主题材料系统呈现的方式开展。如围绕“有序” 美德, 教师备课时引用数学图形“有序” 与艺术名画的 “无序” 作对比; 寻找出日常生活中有序与无序现象图片; 搜集与“有序” 相关的名人名言等, 以对比、发展演变等逻辑关系呈现, 让学生在对比中判断,在判断中总结出“有序” 之美, 并产生对美的追求的内动力。

  美德教育如何“反哺” 学科教学呢? 美德教育的15 个美德用在生活中培养生活品行, 用在学习中则培养学习品行。学习品行是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树立理想信念, 培养求学的钻研精神, 表现为学习自律、追求卓越的求知品质。以“有序” 美德为例, 建立做事有序观念的同时, 也培养重要的综合素养———表达有中心, 思路有条理。学科德育在立足于本学科外, 也主动把学校的一训三风、德育主题融合在学科素养中, 使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互融合,彼此支撑, 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大阅读基础上的学科德育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德育关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 关注情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 关注双向沟通、对话和交往。大阅读基础上的学科德育策略以学生完成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来实现学习主体对学科德育的内化。

  1. 教师大阅读式的“文化备课”。大阅读首先是全体师生的大阅读, 教师以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基点, 展开本学科的阅读积累。在分析教材、研究学法和教法时,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动地引用社会人文的育人素材, 适当加工、提炼、整合成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补充学生对学科发展历史事件和名人趣事的认识, 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连接起来。

  2. 学生大阅读式的“自主学习”。教师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思路, 引导学生围绕“大事件” “名人故事” 进行主题式阅读。比如以“李白的朋友圈” 为主题, 引导学生搜集李白的诗人朋友, 勾画出唐朝诗人图谱, 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情谊后, 再读李白写的送别诗, 那情那景由衷而生, 与诗人的共鸣来自于对诗人成长历程的了解, 而不仅是教师给予的分析。

  3. 班级故事式的“品质课堂”。阅读是输入, 讲故事是输出, 学生完成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方可实现学科德育的内化与升华。用课堂3 分钟讲故事, 每个学科都有经典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学会整理思路、学会写作、学会表达。讲好学科故事的意义在于, 一是从认知共情到情绪共情再到情感共情,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 从而树立理想信念; 二是从言语组织到肢体表达再到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与统一。从故事切入学科知识, 开展问题的讨论, 提升学科德育的成效。

  “双减” 政策下, 学生也要更新学习观念, 学会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如何安排才既合理又有趣? 教师把学科德育以大阅读的方式落实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 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到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学科德育策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