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唱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唱歌教育有其显著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以兴趣为首位, 喜欢情节性、游戏性强的歌曲, 对简单而富有情趣的歌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反复跟唱, 有时还会即兴哼唱一些自编的旋律和短句。根据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变、适宜适度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使唱歌活动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丰富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情景表演” 型组织策略

  情景表演通常采用的形式是教师或幼儿在活动现场做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例如, 在新歌《小小鸡蛋把门开》的导入设计中, 考虑到作品的歌词只是反映了“小鸡出壳” 这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教师采用了“情景表演” 的导入方法, 让幼儿在倾听范唱的同时观看现场表演, 使原本抽象的歌词内容转变成一个具体形象的、一目了然的情景, 直观地理解了什么叫“出壳”, 怎样是“毛茸茸” “胖乎乎”。教师表演后, 幼儿在教师范唱时情不自禁地跟着表演“开门” “摸羽毛” “小鸡叫” 的动作。这种形象生动的方式极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他们兴致盎然地主动参与, 提高了学习专注性, 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作游戏” 型组织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生性好动的特点, 对于一些律动性较强的歌曲, 教师可采取动作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做形体动作,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自然地舞动起来,肢体随之活跃起来。例如, 教唱新歌《摸摸鼻子拍拍手》, 这首歌词曲简单并较多重复, 歌词内容动作性强。教师教唱前先和幼儿玩“小木偶” 的游戏, 请 “小木偶” 听老师说出身体某部位名称后, 马上用双手摸摸该部位。刚开始时教师随意地喊出, 然后转用歌词内容的顺序, 接着用上歌词的节奏说出指令,最后唱出歌词。另外, 教师运用“小领袖” 的游戏, 启发幼儿创编不同的身体动作, 并将之编入歌曲, 带领全体幼儿唱出。这种方式契合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幼儿在轻松、快乐的动作游戏中接触、理解、学习新作品, 在边唱歌边做动作的过程中, 既体验了音乐的节奏韵律美, 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小班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 这种以动作游戏为现行组织者的引入方式, 能使他们在愉悦的动中学, 动中唱。

  三、“歌词创编” 型组织策略

  小班幼儿已初步形成了创造性表现的意识和能力, 对短小、多重复、节奏简单工整的歌曲, 教师可直接运用编填新歌词的方法组织活动。它的特点在于先启发幼儿从歌曲的某个部分更换歌词, 以仿编的方式切入新歌的学习。例如, 新歌《吵醒了狮子快快跑》的教学, 课前考虑到这首歌曲歌词的语法结构比较清晰、单纯、童趣, 歌曲的最后一句具有可变性, 因而教师运用了歌词创编的导入方法, 先用游戏手段引出第一段歌词及其歌词结构模式: “我是小猫、我是小猫, 喵喵喵叫, 喵喵喵叫,吵醒了小狗汪汪汪汪叫!” 教师范唱后,提问: “小狗会吵醒什么小动物呢? 它会怎样叫?” 幼儿都积极地、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如: 吵醒了小猪、小羊、小兔等, 还编出了各种有趣的象声词。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歌词的结构模式和节奏念出并随乐跟唱, 只是这次换上了幼儿提出的角色和叫声,这种期待和满足令他们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充满惊喜、接龙式的快乐哼唱中, 自然而然习得了新经验。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方法可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从而自觉参与活动, 并学得轻松、愉快。

  四、“游戏先行” 型组织策略

  在唱歌教学中, 游戏先行的特点就是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学唱歌。如新歌《小司机》, “小司机们” 开着自己喜爱的小汽车或火车, 教师在活动中设置了“加油站” “北京站” “上海站” “深圳站”, 以“这是声控加油站, 唱歌才能拿到加油票” 的情景激发幼儿唱的兴趣, 以“唱对了歌曲, 车站的站长才让我们通过” 的游戏规则, 纠正幼儿在唱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娱乐性强, 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再如教唱《小鱼游》时,一般会用先教歌曲后玩游戏的方法, 教师尝试将这程序颠倒过来, 先引导幼儿玩游戏“大鸭和小鱼”, 让幼儿边听范唱边自编小鱼游的动作, 接着在小鱼游的环节边游边跟唱, 大家兴致勃勃地又唱又玩, 乐在其中。《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游戏之中”, 小班教学更应以游戏化活动为主, 使孩子们乐中学、玩中学。

  五、“故事情境” 型组织策略

  理解歌词是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激发幼儿学唱新歌兴趣的前提。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歌曲, 歌词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或是朗朗上口的儿歌, 可采取先讲故事、再念儿歌、最后随音乐学唱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如歌曲《小鸡找妈妈》, 教师首先向幼儿呈现了情节线索: 小鸡跟着妈妈出来草地上游玩→ 妈妈突然不见了→小鸡跟着鸡姐姐到小动物家找妈妈→小动物帮忙一起找→终于找到了妈妈。幼儿对歌曲中主人公有了认识后, 教师再将故事浓缩成儿歌(即歌词), 在音乐伴奏下, 以集体、分角色、伴随动作等方式按节奏念出, 在此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理解、熟悉了歌曲内容。对于一首听得懂、能理解的歌曲, 最后随乐并且饶有兴趣地唱歌也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故事、儿歌、歌曲, 都是小班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 而故事情景的引入、儿歌的浓缩和多种歌唱形式的运用, 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六、“图谱辅助” 型组织策略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 对于情节、内容稍复杂的歌曲, 可采用图谱展示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如在学习歌曲《小老鼠和大懒猫》的活动中, 教师把歌曲按乐句结构编成四张有故事情节的图谱, 幼儿看到有趣的图谱后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用合适的图谱进行辅助教学, 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帮助幼儿用看图谱的方法理解、记忆歌词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 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歌曲诙谐有趣的情绪风格, 也理解了歌曲中的角色关系。有了这样的铺垫,再通过手指游戏、两两分角色对唱等方式学唱, 幼儿在游戏化、活动化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快乐地投入活动中。“图谱” 的切入使歌曲内容变得形象鲜明、具体生动, 顺应了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魏文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