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法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主体意识,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1-23 15:3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课改的不断改革深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大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策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力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前言: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组织者,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数学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单纯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已经落后,并束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对“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成为了主要课题,那么,怎么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思呢?结合实践给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参与

  科学的实验表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1]。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堂知识用有效的问题情境表演出来,还要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其中,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要通过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探讨的机会,让学生从实际生活掌握的经验为出发点,积极乐观的去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例如:教学“画圆”时,教师就像学生提问:“谁能在黑板上画出标准的圆来?”有位学生自信满满的走上台,但却以失败告终。又有一位学生走上台,用大拇指作为支撑点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同学们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小组之间深刻的讨论,得到了画圆的要求:圆心和半径。提出问题使学生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动脑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刨根问题的心理趋势,从而产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需求。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其主动参与。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动主动发展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们的好奇心,巧妙的设置矛盾,制造悬念,让学生们踊跃参加,急于破案寻求答案。就像人们去鬼屋闯关一样,一层层的设置悬念和制造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上的进入,促使学生想参与其中,大胆的去闯关,最后拿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参与其中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乐趣[2]。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们自己准备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并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把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在一起,都能组成什么样的图形。并通过拼接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互相讨论中总结出,利用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和思考新问题,会得到惊人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并且学会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制造矛盾,就引发了学生不断去探索和解决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在探索中前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发展。教师巧妙的设置矛盾,学生自主探索,促使其主动发展。

  三、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促使主动实践

  小学的学生玩心较重,教师要利用其特点,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曾有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知识最便捷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方式能使人更深的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规律和内在关联”。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并且指挥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们会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乐趣,在操作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主动的获取了操作中用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时,教师提醒学生能不能用所学会的知识进行解决,并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学会通过自己的操作实现了转化。在操作中学生领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增强了主体意识。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促使主动实践。

  四、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提高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加强学习中的指导,使学生慢慢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分析和总结。由不愿学习到最后会用方法学习,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思维逻辑性不强,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的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教具,通过认真的观察,操作和对比,得到了感性认知,建立起表面现象,以此来作为抽象数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元、角、分”的认识中,学生扮演卖家和买家的角色,在大脑中对“元、角、分”有了表面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抽象思维模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主动看书,培养自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很多知识都来源于节本的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明白书中多数学知识的概括和理解,学会抓重点,分析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动性,为以后能够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意识的能力,是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学生[3]。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的启发学生自主发挥,大胆的设想和实践,让学生们独立去完成任务,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教师要以创新求进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到性和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治平.以自主学习为切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55-56.

  [2]李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探究[J].中国教师,2019(S1):138.

  [3]张卫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C]//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7:259-26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