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重要性,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1-23 15:49

  【摘要】幼儿园开设的音乐课程可以通过音乐节奏、旋律、节奏、歌词等细节因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个体感官和大脑,逐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知识、探索和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因此,幼儿教师应关注其音乐课程知识的讲解效率,

  深刻、正确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根据对学前音乐教育领域的调查,孩子们在接受好的音乐课程后,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各种音乐活动,有效地提高他们理解事物、创造创新、音乐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乐器演奏、歌曲学习,以及拓展思维、提高音乐素养,要想轻松、和谐,就要在开放的音乐课堂环境中深入学习,不断加强个人艺术修养,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三观"。

  一、提高幼儿认知能力

  首先,为了确保幼儿能够在音乐课堂上真正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有兴趣探索音乐知识,增强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幼儿教师需要注意顺应当前的思维操作习惯和身心成长规律,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旋律和旋律的特点,提高音乐技能练习的质量。其次,学前音乐可以促进儿童群体思维和想象力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儿童的“变相”音乐教育延伸到生活表演的集中表达,有利于他们大胆想象音乐独立性,间接增加他们对音乐表达和表演的欲望。这样,通过对音乐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班级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身边生活事物、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创造出适合自己音乐想象的音乐动作和行为。最后,音乐是个人听觉的直观感知艺术。学前音乐教育可以相应地增强儿童的群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粉刷匠》歌曲教学中,为迅速集中班级幼儿课堂学习较为分散的注意力,建立起对歌曲学习的主观兴趣,推动其音乐能力不断加强,幼儿教师可在课前导入阶段操作电教媒体为班级幼儿播放“粉刷匠”的动画小短片,以其乐于接受的动态、生动、趣味视频激发歌曲学唱内在驱动,促进幼儿将全身心自主沉浸于动画观看、歌曲倾听中,对当堂音乐学习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了解。随后,幼儿教师应将课堂教学流程推进到歌曲正式教学环节中,悉心指导幼儿对歌曲歌词、节奏、旋律的正确把握,提升其音乐课堂学习质量;接下来,为深化幼儿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歌曲演唱的记忆。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将身份通过自身想象、音乐感受、生活经验带入进“粉刷匠”角色中,要求其跟随歌曲的歌词、节拍、曲调的动态转换,设计、作出相匹配的肢体动作。与歌曲形成对应律动,增添课堂氛围活泼、生动、趣味元素,使幼儿可在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中高质完成当堂音乐学习目标,逐步培养、锻炼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二、培养幼儿心态品德

  在长期科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下,班级儿童在感知和体验音乐的内涵和魅力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高质量的心态引导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和理解人生哲学,能够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战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以《感恩的心》歌曲教学举例,幼儿教师可在带领班级幼儿深度、全面解读歌词含义,感受、体味歌曲曲调旋律中,向其渗透“感恩”的现实意义,指导幼儿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品质及心理态度。首先,幼儿教师在为幼儿初次播放歌曲后,可引导其回忆以往生活中有关“感恩”的生活片段,并为幼儿明确回想思路,如“长辈关爱”“教师关怀”“社会关心”等。鼓励幼儿勇敢讲述出自身切实经历的“被爱”事例,如父母日常无微不至地照顾、教师耐心及细致解说学习难题、社会大众热情带领过马路等,让幼儿在同伴回答中受到点拨、启发,对“感恩”概念加深理解。其次,当幼儿对歌曲建立出个体情感的良好铺垫后,幼儿教师可组织班级幼儿再次共同聆听歌曲,教导其将个体情感融合歌曲旋律、节奏,深层次认知、体会歌曲内涵,对歌曲核心主旨形成专属于自身的特殊认知。最后,为筑牢班级幼儿对“感恩”的理解,能够将“感恩”心理实践引入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应为其安排“感谢家长”这一课后作业,指导幼儿以“为父母洗脚”“积极参加家庭劳动”“主动负责生活自理”等多样渠道,将思维心理通过具体生活行径完成外在表现、传递,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联动,充分发挥音乐“育人”的根本性作用。从而塑造出幼儿优良人品道德,使其可自主维持正确心态参与日常学习、生活。

  三、丰富幼儿精神世界

  音乐可以陶冶和陶冶观众的情感和兴趣。对于思维相对简单直率的孩子来说,音乐价值的优势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也是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确保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对音乐所建构的情感世界有一个个人的、深入的理解。幼儿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材料,以保证幼儿在不同类型的音乐聆听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在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课堂中,幼儿教师可指导班级幼儿在乐曲前期“缓慢悠扬”的曲调、节奏中感知“从容不迫”“轻松愉快”,在后续“高昂快速”的旋律、节拍中体会“矛盾冲突”“猛烈抗衡”。这样带领幼儿深度解读、沉浸体验乐曲剧情、情绪,可促进其与乐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提高幼儿对乐曲旋律、主旨的理解透彻性,增长其对音乐乐曲的倾听、审美、鉴赏能力。另外,幼儿教师应注重发挥乐曲“净化”作用。舒缓、消除班级幼儿消极性心理,使其获得音乐课程学习乐趣,达成健康、高级情操的陶冶目标,为其搭建出丰富、共情的个体精神世界,进而不断加强班级幼儿整体素质,推动其全面发展[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幼儿教师应贯穿“人文概念”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行为和课程学习结果,尊重班级儿童在音乐学习心理、知识认知水平、音乐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当前班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学习习惯的普遍特点,灵活选择和匹配高度一致的课堂教学手段,增加他们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新体验和感受,逐步热爱音乐学习,从而增强班子儿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效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莹学前音乐教育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J].艺术大观,2021,(24):117-118.

  [2]马吉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1,(09):137-138.

  [3]刘苡兵.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1,(34):181-18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