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程创新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语文,创新,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3-01 11:29

  随着新课改工作在初中语文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语文教育创新成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高。在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语文课程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要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既是新课标中要求初中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人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更关注学生个人成绩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程创新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成效。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各项基础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语文课程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学生能够在优美语句分析或者古诗词、经典佳作的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感,并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在发展学生语文感知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的同时,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当前众多教师一致以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各项基础能力。根据现有的语文教育研究资料来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推动语文课程创新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就会从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去分析、反思和思考,从核心素养的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掘出来,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摆脱"唯分数论"的学习盲区,在传递语文课程知识的过程中,需求课程学习的价值,以此建立语文课程的核心地位。因此,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

  2 初中语文课程教育现状

  2.1 学生参与有限,缺乏主动思考

  当前的初中生随着个人年龄的不断增强,心理上呈现出较为敏感的特点,在课堂上逐渐不愿意主动回答课程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诸多能够思考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重难点知识问题不做思考,不积极回答;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一直都跟随教师的思维,同时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在课下的有效反思与知识拓展。此外,由于语文课程学习活动本身具有长期性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应的语文知识积累。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被动性的特点,缺乏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

  2.2 课程预设不足,忽视课堂生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预设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但是众多教师为了进一步追求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在做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忽略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活动,难以有效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的解决方式。但实际上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都是具备个人思想的个体,并非所有的课堂预设都会准确定位到不同的课程状况。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的观点,语文课程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顾及学生的个人成长,顾虑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教师才能够形成有效的课堂生成。根据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中自由、开放的课堂模式很少,众多教师仍然在语文教学中主动为学生进行讲解。很多教师受个人教育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课前预设的射程,导致语文教学一直课前预设开展,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学生的语文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足。所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而非课程的教学方式,如果忽略课前预设导致课堂生成不足,势必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难以有效发展。

  2.3 课程目标僵化,缺乏科学方向

  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很多教师设置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缺乏合理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以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导向,同时也要建立过程导向的语文课程目标,多多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 而不仅仅是基于分数。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教育体系中,仍然有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坚持以课堂知识传递与应用为首要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接受能力。

  这种教学目标设计方法难以提高教师的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因为结果导向的语文课程内容会导致师双方在语文课程中的焦虑,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经常会想:“这个班的教育(学习)目标是什么,如果我达不到目标怎么办?”也许适当的标准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但是,长期的结果导向的教育目标设计导致教师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化,降低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以结果为导向,更要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不是主观的教学成果。

  2.4 教学理念滞后,重视卷面成绩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课程内容,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固化。教学理念固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教育体制方面,虽然我国宣布实施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教育目标;然而,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进入高等学校。到目前为止,许多家长仍然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初中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应对入学考试,而忽视了“所有考试”后的规划,即学生毕业后的规划。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学入学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想法没有错,但一些教师会形成“弃书到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向学生灌输语文理论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失去兴趣,教师难以提高语文课程的有效性。

  3 初中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3.1 坚持过程导向,树立科学目标

  如上所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只对教学结果作简单的陈述,而只对结果进行阐述,而没有考虑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如什么知识,要怎么教,学生喜欢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和情感价值态度等等。这种目标设置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化,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过程目标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期望,还要全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形成一定的认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秋天的怀念》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在设计课程阅读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伟大的母爱、体会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情外,还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比较母亲和“我”面对人生苦难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态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之情。在这两个教学目标中,前一个属于结果导向课程目标,后一个属于过程导向教学目标。这两个教学目标都需要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注重不同环节的课堂实施,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3.2 立足课程目标,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想要学好知识,必须要在学习之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设定好学习目标之后才能找到科学的学习路径,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核心素养背景下,想要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那么就应该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由于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构建课程教学目标,以免形成“假大空”的问题——语文学习目标与个人的实际学习特点不相符合。在帮助学生构建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体现三维特点;除了包含重难点之外,还需要符合课程教学要求,体现具体性和明确性,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课程内容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说明对象、是文章说明顺序和不同的说明方法,以便于学生可以对照的不同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前预习教材、学习生字词内容,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出相应的质疑并开展针对性的探索。例如,在《蝉》一课当中,教师要重点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开展设计,要求学生试着对生活当中的蝉进行观察,看看是否如作者的描写一样,之后试着自己写一写,开展练笔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3.3 推动现代教育,深化学生理解

  我们都知道学习动力的大小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兴趣的产生而开始。结合初中学生特点,教师要针对教材当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设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结合当中教育体系当中十分受欢迎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视频、图片、网络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快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素质。

  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活动中,我用微课堂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首先,在各种网络平台的帮助下,我收集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找到了一些当时社会背景的图片和记录。在他出国留学期间,我充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录制了一段微视频,让学生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文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如何理解鲁迅先生选择了“弃医从文”?同时,我要求学生分析本文中的特殊句子。在课堂讲授文章课程后,我还通过微课堂播放了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和影视资料,并向学生推荐了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药》,使学生扩大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在充分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3.4 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文化素养

  在现代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在国家的倡导下备受大家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那么在社会不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一系列的文化类节目比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备受大家的欢迎,这些节目内容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宣扬。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喜欢“玩”,那么我们就要在此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组织不同的语文文化活动,结合文化类节目的活动形式,在教学活动当中有意识地渗透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文学水平。

  教师可以借鉴和模仿以上节目的形式,创新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词背诵比赛,参照《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节目的题库,题面内容是古诗词语句所描绘的场景,或者说几个诗词语句当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根据这些信息,猜出相应的语句。而且现代人交流沟通多使用手机等工具,逐渐地一些常用的汉字也不再会写。针对汉字书写弱化现象,教师可以举办汉字听写比赛:首先根据学生汉字知识储备量对学生进行竞赛小组的划分,然后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准备相应的计分板、竞赛内容和其他比赛材料,在比赛当中选取一些常见而又容易写错的汉字要求学生写出来,看看谁写的快,正确率又高。最后根据不同竞赛小组的汉字正确率进行相应的成绩评定,并形成相应的竞赛奖励。在诗词和汉字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有意地融合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以文化知识和文化理念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化内涵,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5 转变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偏差,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认识不足,导致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合理运用,在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语文知识。那么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思维,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创新课堂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济南的冬季》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课前的导论环节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构建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大家是否仔细观察过我们身边的四季特点?学生回答:是的。然后,我引导学生讲述他们最喜欢的四季风光;一些学生回答说,他们最喜欢冬天的大雪,想在上面打滚;一些学生回答说他们喜欢秋天下午的阳光,而另一些学生则说他们喜欢春天的草长莺飞。这时,我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知识:“大家都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四季美景,那么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济南冬天的”。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语文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扩展想象,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进行书面总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

  4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和完善,以更为务实、高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今后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渗透学科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伏羲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