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应用视角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农村,小学,生活应用
  • 发布时间:2022-03-01 11:36

  引言:通过本次研究,基于生活应用视角的背景,从而有效结合创新能力发展策略的模式,帮助提升学生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效果以及整体理论教学效果,引导培育学生善于归纳的意识以及习惯,有助于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发展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优质的学习准备效果。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的发展程 度和综合国力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发展来支撑,每一个国家对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都极为迫切。怎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这是学校教育必须肩负起来的重大责任。由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是以培养科学探究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课外活动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科学课外活动的真正教学效果。

  基于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培养应用视角,对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策略体系展开全面分析,由此进一步明确科学课外活动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深入认知如何通过科学课外活动的展示互动,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的质量与效率。

  1 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外活动组织意义

  1.1 激活学生兴趣

  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构成过程中,课外活动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的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有效学习。按照学生思维内容的拓展而言,结合课外活动的实践以及发展,农村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做好有效学习,他们的认识观念会变得更加深刻。针对于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外活动应用内容,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的设定过程中,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的表现状况做出分析,让科学课设定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观念。同样也强调学生在学习时正常思维发散,让学生借助科学课程融入,将其做出认识以及分析。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外活动组织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十分的灵动,同样也使得其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的认识观念,在组织拓展基础之上实现有效指导。

  1.2 拓展认识

  之所以在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外教学方面侧重于生活的应用,其动机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认识观念以及思维发散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对于农村课堂教学做出有效分析,结合农村课程提供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源进行总结,这也是农村课程教学的关键,这对小学生日常生活发展和选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相关生活知识的联系。对其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强调了学生探索欲望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出学习以及认识。在这样的课程引入过程中,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成功被教师激发了出来,教师借助课堂能够做好有效学习,再者,教师在课外活动组织实践领域之内,也通过其引导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认识,拓展以及理解思维的深刻调整过程中,能够基于自我认识做出分析,这是突破当前农村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关键,也能够真正借此完成学生的有效学习。

  2 基于生活应用视角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组织策略

  2.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实际分析,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科学教学内容可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定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身边有哪些微小物体、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生物细胞、我们的地球模型、如何灵活巧妙运用剪刀、神奇的小电动机等。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另外还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

  例如:在科学课外活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程内容十分有趣,并且希望能够自己亲身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由此可知,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的确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2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和科学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对问题成因所推测与假设的结论必须是有探究价值的、可检验的,一旦猜想与假设能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否则就是伪证。

  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凳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能量从哪里来”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学生在自主观察与发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交流合作以及评论等活动中,都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脑动起来。科学课外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学会了更多优质的科学探究方式,并且能够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当中。结合实际科学课外活动教学来看,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度,故而在课程中融入了丰富的科学课外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报告来分析,学生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范围、思路、方法以及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过程等,都远超我们的想象。学生们不单单进一步深入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科学课外活动内容,更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自主思考、创新思考,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且也会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由此再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协作、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方式,通过自己的认知理解,来利用各类创新科学方法进行自我解答。

  由此可知,通过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确让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更让学生们学会了更多优质的科学探究方式,并且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可知科学课外活动教学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基于本次研究,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我们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我们演示实验方法学生观看,我们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由此可知,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其科学探究学习素养的培育上有了明显提升。结合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们从“听老师讲”,到现如今的“自己想”,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且针对不同的科学知识,自己也能够有所思考,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科学探究,同时更激励了很多学生形成了科学创新意识。

  2.4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基于此,相关科学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较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科学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如教学《植物的根》一课,可先让学生提前在家把一株小树苗栽进一个透明的瓶内,装上水,做出标记,然后用眼观察。可能一个小时或几个小时看不到结果,这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每天都坚持观察一次,过不了几天,学生就会发现“水少了!”由于所发现的问题是学生亲眼观察所得,所以他们异常兴奋。“为什么会减少呢?”我们要抓住机会指导学生思考。“肯定被树苗喝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植物能喝水吗?它们用什么喝的呢?”我们进行进一步指导。学生们纷纷动脑,作出了假设:根在喝水。接着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想出方法来证明根在“喝”水,并且能看见根在“喝”。不少学生想出在水中加红墨水,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根在“喝”,并渗透到树苗的各个部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严谨认真、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去研究问题,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5 转变教学内容

  实践教育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用实践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认识,并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连接起来,共同开展教学,实践教育工作模式融入于当前的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出自我分析。对于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言,也能够在逐步引导模式下,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进行观察反思选择,让整个实验过程变得灵动而又有趣。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课程时,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认知种子的构造,了解种子的基本内容胚以及各个部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单纯只是对课程知识进行补充教学,那么,也无法让学生做出深刻认识,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一下其中植物的自主生长内容,本次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学生到本地的植物市场购买的蚕豆、花生、黄豆的种子,每种十颗,随后将购买的种子放在盛有200 ml水的烧杯中,将其浸泡两天。需要注意的是,在浸泡时要保持种子数量和质量是对等的。之后让学生细心观察这些种子到底吸了多少水,这些种子的体积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动手实践操作的乐趣,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到了种子萌发的基本构成。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好实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讲解种子内部构造的时候,利用投影仪展示其种子的构成。并剖析种子内部结构,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3 结语

  就目前情况的来看,部分科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生活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生活应用视角中往往只顾及科学课外活动实验教学表面意思,而忽略其内在含义。其次实验中一般会出现大量的突发情况,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理解实验意思,就容易造成误导。科学课外活动实验教学是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的基础,但学习科学课外活动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课外活动实验教学的意思。套路式和创新能力发展即使意义相同,但其具体的运用相差很大。所以在结果转换时往往会产生生活应用视角问题。

  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生活应用视角中的创新能力发展策略应用不科学。一些科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准备知识点时,依旧以传统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生活应用视角准备。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产生固化思维,陷入固定的思考圈,造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所缺失。

  因此,后续的努力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科学老师对其学生开展应用教学的阶段,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度,来合理调整其科学课外活动教学范畴及难度,并且基于学生的反馈,来进行创新能力发展,由此全面提升生活应用视角的效果以及质量。创新能力发展策略是掌握生活应用视角知识、形成系统思维的优质学习方式,是引导培育学生能力、推进学生智力的关键途径。二是深入进行实验,鼓励式教学,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实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