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思考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数学,生活化
  • 发布时间:2022-03-19 19:58

  现阶段,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得以推广落实,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对于生活化教学思路来说,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之后,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探索,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丰富自身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一定经验基础。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体系的能力,并且能够独立运用数学思维来就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本质上来说,生活化教学思路与当前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接受能力较为贴合,对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数学探索思路,从而结合数学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思维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往往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因此,在对其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多种数学问题。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对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之后,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数学学习自主性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教学方式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更加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通过打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多个阶段来对知识体系进行理解分析,并且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求知欲。从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对学生有一定启发作用,是锻炼学生时间探索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时,往往会激发学生数学探索意识,长期以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当前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取向为其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使得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变为主动接触、探索数学知识体系,这也使得原有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压抑的氛围得到了有效优化。由此可以看出,运用生活化理念、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对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认知不够深入

  现阶段来看,虽然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展开数学课程教学时都开始积极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教学成果。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仅仅将其理解为在课堂上列举与生活元素有关的案例,这种单一化的理解往往会导致教师在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运用时存在局限性,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归根结底,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认知较为浅显,很难发挥其引导教学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很难真切的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2.2 没有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关联性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分析,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但是仅仅依靠小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在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其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体现出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具体、全面、深刻的认知。但是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对数学活动的生活化程度进行明确,这也使得一些时候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够深入,不能对学生数学思维体系进行有效开发。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具体关系,只是从理论层面来对生活化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不利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

  2.3 作业布置不科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对其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课后作业布置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布置可以使学生更为有效的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这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际上,可以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看作是梳理学习思路的过程,但是往往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作业布置的重要性没有清晰认知,依然是应用传统的思路来布置作业,这也导致了很多时候作业内容缺乏生活化元素,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实践意识以及思维。同时,还有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在预习环节融入生活化元素的必要性,这也使得课前带入环节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学生往往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直接进入了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这也使得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唐突,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解题意识进行逐渐引导。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3.1 发掘生活素材,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其最大特点体现为逻辑紧密、思维严谨,很多时候想要解开一道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推算以及练习,这一过程往往较为枯燥,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当前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来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数学知识进行连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当前思维能力合理设定思维情境。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本金、利息”等相关数学概念时,可以将到银行存款的实际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银行的柜台、服务人员,然后找到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存款、取款这一过程,要引导学生做好取款时的利息计算工作。这一生活化场景的创设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本金以及利息的概念进行具体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3.2 合理策划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时,想要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性组织策划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在数学课程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意识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一定耐心,对当前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很多时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某一数学概念或者图形进行细化讲解,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抽想象,致使一些学生在接受上存在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就是会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来为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此为基础来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这也可以有效拉近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得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时不必过于吃力。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能仅仅将轴对称图形的展示局限于教材,应该注意在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影子,然后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囍”字、窗花、传统建筑等等。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行寻找轴对称图形,并且尝试着谈谈轴对称图形都有哪些优点,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3.3 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肯定,发挥出教师的课堂引导者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当前生活实际来对其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后,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合理选择生活实例,保证其与当前学生实际生活之间有紧密联系,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角形特性”这一知识点教学时,应该注意为学生列举生活化实例,很多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并且农村地区交通相对不便,一部分学生选择骑自行车上学,教师可以以“自行车架”这一结构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自行车架要做成三角形结构吗?”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很快便会进入到思考状态中,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概念,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特性。

  3.4 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探索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后时间非常宝贵,如果可以有效利用课后时间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往往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这也使得数学学习效果更好。可以将教师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布置以及学生高质量的作业完成看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辅助,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方面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合理布置,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用数学视角以及数学思想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敏锐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是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应该保证其与学生当前实际生活相贴合,使得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的约束依然有学习、探索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当前实际生活情况有深入了解,保证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这样才能使作业布置达到巩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行程问题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与这一问题有关的生活化应用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应用题进行探究。如,可以为学生布置应用题:小华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35分钟,骑自行车则比步行少用27分钟,已知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00m/min,则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这一问题与学生当前生活实际较为贴合,其中涉及到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因此会对这一问题产生熟悉感,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时间角度入手,找到题目中时间变量之间存在的关联,从而促进学生更为准确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解答。

  3.5 针对小学生当前学习状态,为其设定数学实践探索场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较为单一,一番保留着较为明显的贪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其进行适当引导,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设定相应的数学实践探索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课堂氛围的有效活跃,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积极借助网络平台以及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索场景,设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这些新颖的场景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授课方式,因此,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想要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应该注意对构建起师生密切合作的课堂教学以及学习氛围,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体系。由于小学数学学科中会涉及到较多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图形等等,想要有效加深小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了解,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些动手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同时,要注意运用网络媒体作为教学载体,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之后,往往会改变对数学知识所产生的固有印象,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六边形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启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六边形或者近似六边形的事物,如蜘蛛网、雪花、多棱镜等等,这些物品往往有各自具体的形象以及结构,学生看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之后,会很快建立起其与六边形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这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想要实现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应该注意科学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列举的实例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当前的真实生活体验,这样才能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以及教学情境时,应该保证其具有一定启发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势必会遇到许多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细节,并且巧妙的将其转化为数学课堂上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数学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吃力,也是保证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路径。今后,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之下,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知能力,拉近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