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新媒体,环境,网络
  • 发布时间:2022-03-27 11:20

  摘要: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急速进步,让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型的传媒方式,不但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平台,信息接收终端的变革也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多种信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社会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而这种频繁和紧密的背后,则引申出了新的社会隐患,那就是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及控制。俗话说,三人成虎。未经证实的消息一旦经过小部分人的随意扭曲,就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而由于接收消息的差异性,导致很多人无法及时看到澄清的消息,一旦延伸到现实社会里,有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是保障网络与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社交”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从个人的空间,如校内网、qq空间等,再到Facebook、微博,最后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的变革也指明了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网络社交的需求,那就是更快速、多元、便捷、丰富的内容。这些网络平台的创建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社交观念,破除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籍、阶层、地域等界限,让人类社会的信息重心进一步集权化、立体化。

  虽然大家使用的是同样的网络技术,但每个人的爱好、性格、优缺点等均有不同,这就导致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是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无法得到大众认可的信息和言论,但这样的言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迅速发酵,引起大众的恐慌,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若不加以限制,只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虚假信息来博取眼球、获取流量,从而扰乱整个网络信息平台。因此,政府必须建立相关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且面对与日俱增的网络信息量,还需不断的改革完善,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还大众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也有利于普通民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性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而且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出行必备,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几乎覆盖了全年龄人群,例如抖音、快手的大数据机制,使得即便涉猎互联网较少的老年人也可以找到喜爱的话题。除此之外,承载这些新媒体平台的硬件设备,例如大家最常用的智能手机,在我国自产自销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90%以上。软硬件条件的双管齐下,也造就了我国当下新媒体平台爆炸式增长,依靠新媒体建立的产业,例如网红产业、KOL产业以及一些媒体企业等均如雨后春笋般在近些年来大量出现,这些机构也产出了很多优秀、多元化、丰富的信息内容,甚至输出到了全世界,例如TicTok、李子柒等。

  有着良性循环的网络信息平台的构架,一方面是具有极大优势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集中、大量地进行信息传递,确保重要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出去,例如2021年的河南郑州暴雨,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建立了相关的救援话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平台发布求救信息,再由具有粉丝影响力的网络大V进行转发传播,帮助受害人群互救自救,为遇难人群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一些好人好事、民生诉求,也都会通过新媒体大量地转发传播,进而得到帮助和解决,从正面上来说,这种信息的高速流通与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强力的帮助,更是底层人民寻求帮助的重要发声途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一些不好的、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大量的传播,从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某些人为了哗众取宠造谣某地即将发生地震灾害,造成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对于这样的信息,政府也建立了网络净化和筛选机制及网络舆论引导机制[2],传播正确信息,辟谣虚假信息,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对传播不良信息人员进行行政处罚等行为,也有效地控制了网络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传播,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网络舆论引导非但不能松懈片刻,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机制的覆盖面要更加完善,才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交平台。

  2.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责任主体

  2.1职能部门和机构

  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也逐步地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例如网络警察、通信管理部门、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的,也是控制、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的中坚力量,其掌控力度逐步加深,服务对象覆盖面扩大,例如:微博账号被盗,可以通过网警报案,找回账号,并对偷盗者实施抓捕和惩罚。这些由国家建立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在机制设定还是执法力度上,都更加地科学透明,是网民们徜徉在网络海洋中的可靠保障[3]。

  专职于网络环境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例如抵御间谍、境外媒体势力的入侵等,维护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而网络平台也会遭到某些不法分子的入侵,如黑客、病毒等,对民众的个人隐私与人身财产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聘请高端技术人才,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与开发,与公安部门共同协作,来抵御不法分子的入侵。

  2.2融媒体

  融媒体是在近些年来诞生的一个新型的媒体概念,所谓融媒体,注重的是一个“融”字,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从而增加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打造更为广泛迅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的传媒行业如电视、电台、报纸等,它们的信息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而且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增多,受众也被逐渐瓜分,逐步走向了没落。但是传统媒体是具有新闻优势的,他们是专业的新闻平台,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也都更加专业,可以深入到基层中去,寻到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而新媒体行业,例如网易、新浪、搜狐等,虽然受众颇广、传播力度较强,但并非专业的新闻单位,无法产出大量优质的新闻信息,也不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而融媒体就是将新老媒体的优势相结合,由传统媒体寻找新闻信息,再授权新媒体进行信息的转载和传播,使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到人群当中,而新媒体也获得了可靠的新闻信息来源,双方也都提升了经济效益。

  这样的传媒行业,是构建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媒介体,从源头上把控信息,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准确度进行筛选[4],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关于国家大事、民生等新闻信息,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大量发布,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有害信息的产生,而媒体的统一口径,也是网络舆论导向的重要推手,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中,官方消息更具有权威性,从而也就能更有效的避开虚假信息。

  2.3社会大众

  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努力,引导网络舆论,净化网络平台,构建和谐网络社会,还需要全体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对于网络环境而言,相较于政府的努力,群众的甄别才是最重要的,在“三人成虎”的心理暗示下,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谣言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2020年,杭州一位女士在取快递的时候被不法分子拍下并对其进行了人身造谣,在数百人的微信群里进行传播,给这位女士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说,社会大众才是舆论把控的关键点,规范好自身,就可以极大地避免不良及不规范信息对大众及社会造成的各种伤害。

  3.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策略

  3.1强化信息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政府机构应该对当下新媒体领域内的信息内容,进行更全面的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5]。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舆论内容有着监督和管理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听取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社会事件进行干预和处理,同时也要对网络热度有正确和理性的认知,用平和的态度去看待,不但可以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帮助普通民众解决困难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机构也需要对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充分认知舆论发酵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才可以及时地做出正确的管控行为,避免舆论进一步发酵而引起负面影响,也能提升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

  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相关部门需要强化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范围,提升对于虚假信息的甄别和管理速度,同时与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让其一同协作打击虚假消息,如若新媒体平台无法做出管理,也应当及时采取惩罚措施。政府的相关行政及法律部门需要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错误信息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同时联合多方平台机构,设置网络舆论引导规范,及时检查错误信息并加以管理。

  3.2提升媒体的监管意识

  一个新型行业的急速发展,会让政府在其管理上产生一定的滞后性[6],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新媒体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借助互联网科技与人口红利疯狂增长,掠夺竞争市场,而新媒体的发展基础就是建立在流量增长上的,所以在行业发展初期,为了争夺流量,很多新媒体行业哗众取宠,故意传播错误信息吸引眼球,滥用新闻标题以及新闻内容,任由造谣者四处造谣,从而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谐建设也产生了较坏的影响。所以国家近些年来积极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沟通,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建立监管部门,对这些新媒体行业进行整顿、清理和教育。

  但是新媒体经营的本质上的弊病没变,依旧在追逐流量,吸引眼球,只不过换了更为隐蔽的方式,例如加剧明星粉丝之间的攀比心理,助长歪风邪气。很多青少年都在使用新媒体社交平台,这样的风气会对他们的三观造成严重的扭曲,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关注平台动向,及时发现问题,秉持对社会稳定的基本理念以及国家健康发展的大局意识,对时下的舆论热点进行鉴别和梳理,合理控制舆论走向,在保障群众接收信息自由的情况下,提升媒体的公众意识,共同净化网络信息。

  3.3提升社会大众的基本素养

  一些错误网络信息的无限传播[7],是由于部分民众对信息内容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在无知的情况下协助信息传播,而这样的人只要有一小部分,就会产生以讹传讹的倍增效果,使不良信息被快速传播,产生的后果也被无限放大,这一点,是当下不良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应当提高民众的基本素养,提升民众的鉴别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一切夸大其词的信息都采取严谨保守的态度,遇到不良信息的时候及时采用平台提供的举报机制进行投诉,相信党和国家,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不会轻易被谣言和不良信息带偏,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降低舆论导向的干扰。社会大众基本素养的提升,也是网络舆论净化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集体思维的一次增长,有助于国家未来的和谐发展。

  3.4推动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

  国家机构、民众还有传播媒介是控制网络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家作为管理主体,在对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的传播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的时候,也应当注重拉近和公众的关系,利用社交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号等及时和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以便于及时掌控舆论情况,消除公众恐慌。而作为媒体渠道,应当尊重国家的法律法规[8],协助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对不完善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醒,以避免公众产生误会而引起恐慌。定期自我检查,完善平台机制,减少不良信息的产生,避免过度传播造成的影响,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对网络舆论做出正确的引导。

  总结

  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抢占了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其发布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极快的传播速度,一旦传播了不良信息,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要加强新媒体下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而对于网络舆论的科学引导,则需要政府部门、公众和新媒体行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各方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助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英.全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治理研究[J].公关世界,2021(24):5-6.

  [2]曹灿.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与应对管理[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 31(4):21-23.

  [3]纪浩,魏建良.基于超级媒体人的网络舆论传播偏差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21,38(12):109-113+221.

  [4]王力尘,辛双,李旸.网络舆情领域的意识形态跟踪管理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8-10.

  [5]李茂源.自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治理路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2):148-150.

  [6]黄永林,袁渊.论公民言论的自由度与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J].理论月刊,2021(12):109-115.

  [7]金玉萍,刘建状.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J].中国编辑,2021(12): 27-32.

  [8]赵晨阳,张鹏,夏一雪等.共生视角下网络舆情多元主体引导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21,41(12):107-120.

  作者简介:李晨光,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思政教学。贺宏伟,山东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安全。

  基金项目:2021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虚拟实训仿真教学优势研究(G01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