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与“我”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至善,境界,教育
  • 发布时间:2022-03-27 11:2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教育教科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当时的“大学”是道德层面的经学,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即“小学”相对应。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将大学称为“大人之学”,就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其中的三纲领,后文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则是对前两纲的注解,而前两纲又是达到最后一纲的阶段或手段。可以说,《大学》的核心观点就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境界呢?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是这样解释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而照朱熹所说,最高的至善境界或许可以被理解为 “存天理,灭人欲”。这非常人所能企及,私以为,“至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道德模范或标准,其意义在于指引人们反省并端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朝着那个永远也抵达不了的方向靠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千余年后,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其中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包括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本我是人先天固有的本能,而超我是本我的对立面,需要压抑本能、监控自我、追求完善。某种程度上,超我可以说是止于至善的另一种注解。

  但止于至善是强调通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境界,从而达到并保持这一点,有相对具体的规章可循。而超我则是自我按照主观的意念去追寻的,意即不是事物本来应该是什么,而是想象中的事物应该是什么,与止于至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总体而言,止于至善与超我皆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放到今天的语境里,自我或许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牛津大学Brain Little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从这个解释来看,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与文化的影响,是社会化的产物,真正的个体属性成分较少,很难说超我是“我”的最高境界。

  即便是由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也并不是唯一不变的。自我是一个不断生长、反复变化的过程,具有流动的可能性。正如《了不起的我》中所提到的那样:“‘真实的自己’不是一个先验的、静态的存在,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只有在摸索、选择、行动的过程中,‘真实的自己’才逐渐形成。”人是矛盾的、自我是复杂的,不必执着地追求某种确定性的东西。

  哪怕体会到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依然要有向前向上的勇气和动力。不要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而停止尝试或者错过选择的机会,换个角度看,这同样是了解自己的途径。毕竟人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所坚守过的价值观、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掌握的技能等都随时会发生改变。有些时候,放弃对现有生活的熟悉感与控制感,重新面对未知去寻找新的探索路径,可能也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