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地理,德育渗透,教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08 15:13
摘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德育榜样并以榜样为例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价值观,榜样的存在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综合素养。课堂的时间是固定有限的并且都有着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目的,有明确的课堂目标可以建设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带动初中生学习地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来增强学生学习强度和提高有效学习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关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促使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与学科有关的良好思想品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实现德育教育渗透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上的改革探索,寻求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这将成为学生认真学习,保持良好心态的动力。同时,当老师肯定和鼓励学生时,可以获得学生的支持和信任,从而使老师的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如果想让学生接受有效的道德教育,则老师应注意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将是教师发展德育和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的最有利起点。由教师设计的活动,以获得对德育知识的渗透。为了掌握人口分布的空间概念并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正确的人口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知识内容。首先,准备相应的学习作业,使学生可以充分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并确定中国人口的特征,以便学生提前了解教科书的内容。在下一课程中,将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对中国人口有很好的了解,并形成对人口的正确认识。然后,对于已成功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的学生,或具有较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老师应确保满足学生的学习感受,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经验,这使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条件和人口观念,并可以促进发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
二、借助地理课程知识,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根据情况分析,由于地理环境是在一直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拥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所以,作为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师,便可抓住这一特征,在课堂授课期间,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和剖析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更新演变进程。为了强化课程质量,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地理课程知识时,可以融入生活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轻松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继而感知到学习地理课程知识的益处与价值,如此便可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思维思考分析地理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能够理性地去思考问题,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生活调查,实现德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要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促使学生关注身边事,从小事入手,在实践中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开展生活调查,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知识点时,如果仅根据教材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信服,并且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操作,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活动,如开展“超市塑料带来的环境危害”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社会调查发现,每个家庭每天至少使用3个购物塑料袋,那么一个家庭一年就要使用1098个塑料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胡乱使用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教师在学生开展生活调查活动后,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引导。既然白色污染这么严重,我们就需要从根本出发,从自身做起,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呼吁大家节省塑料袋的使用,共同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通过活动,学生就不仅是嘴上说保护环境,而是从生活中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完成了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扩大培养学生成才的决心
当今的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为自己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不想忍受艰辛,没有人生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应加强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首先,利用国家的荣誉和耻辱感进行教育。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是“贫油”,没有可利用的石油资源,也无法发展石油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石油工人面临各种危险,向南,北,西,东,西北向东北迁移,并开发了大庆油田,其次是辽河油田和胜利油田。中国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石油不仅可以开采,而且可以出口!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第二,通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扩大对学生的价值教育。于1989年随着中国科考队在南极洲建成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使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老一辈可靠队员的艰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在世界地理上传播欧洲和北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介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知识,也填补了我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就。通过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力和自信心。
随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了未来初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在未来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为学生们构建适合其成长的地理、德育教育融合模式,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分析[J].马艳丽.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2]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孙芳,殷竹.中国校外教育.2019(36)
[3]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王红.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