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中高段数学中的运用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分层作业,设计,小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33
引言:对于小学生来说,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为其制定作业任务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掌握情况,都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以“分层设计”为中心展开讨论,阐述分层作业设计用于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分层作业设计运用的建议,并制定分层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希望能给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再次整理与深入理解的过程,可以说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另一种展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而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没有将学生看做个体,使用“统一”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没有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无法适用于当下社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能力,结合教材侧重点,合理利用分层手段。
1 分层作业设计的应用现状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思维创新,仍然使用传统作业布置方式,不仅没有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还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分层作业的方式,但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定分层作业时,教师没有准确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层次与学生层次不符,导致完成质量较差。而教师也会受到此种现象影响,认为分层作业非但没有提高学习质量,反而浪费教师时间,无法持续实行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全面分析学生爱好、能力,制定出适合全体学生的作业方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设计,忽略实施,大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分层标准,没有进行综合素质考虑,导致学生分层不准确,无法顺利完成作业。此外,在进行作业分层时,教师要将学生综合素质与作业难易程度、数量相结合。有些教师在分层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知识点,导致分层作业失去意义。
2 分层作业设计运用建议
2.1 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中高段时期,学生发育受到家庭的影响,呈现多样性特点,而小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是未来学习路上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基础掌握不完全,跟不上教师讲课速度,导致成绩逐渐下降。因此,为了使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创新作业布置方式。分层作业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布置小数乘整数的作业时,教师应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将“0”列入到式子中,采用“0.75*5”的形式展开练习,布置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层次,将正确题目隐藏在长段文字中,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后,可将正确答案提取出来,此类作业交给中等生完成;第三层次,基础训练,按照课本要求,以“1.25*6”的形式展开练习,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得到锻炼。
2.2 明确教材要求
针对学生能力,布置相应作业,是分层作业设计的中心,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个人素质,结合以往作业完成情况、家庭因素、学生耐力与理解能力,将学生分层。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最大程度的完成作业是基本,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针对中等生,要求其准确掌握知识点,并能够熟练运用,以此作为基础,加深知识点理解;在给优等生布置作业时,要将作业分成两个部分,基础知识不可或缺,但不可大量布置此类作业,要适当地给学生提高难度,拓宽知识面,为其创造深入思考机会。例如,在学习位置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对。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融入趣味元素,使其能够对作业产生兴趣,达到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制作动物图形,要求学生将图形放在方格内,并准确标出数对,能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对于中等生来说,要熟练掌握数对确定方法,教师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标出数对,随后进行图形翻转、上移、下移等操作,要求学生准确标出操作后的数对。将中等生的作业作为优等生作业一部分,以此为基础,给学生介绍地图中“横线是纬线,竖线是经线”,使学生正确认识地图,打开知识面。
2.3 遵循设计原则
分层作业,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作业结构。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为前提,改变传统作业布置方法,达到使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够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在布置分层数学作业时,可将生活与教材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完成兴趣,通过改变数量与难度,达到分层目的。
第一,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控制好作业数量,不可给学生制造过多作业,同时要降低作业难度。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作业难度,不是给学生布置低年级知识,而是将基础知识作为作业,学生通过复习教材就可找到答案。第二,对于中等生来说,要保持其作业有一定难度。中等生可塑性较强,若努力方向正确,学习成绩就会再进一步,若出现松懈心理,则会导致成绩下滑。因此,教师在为其布置作业时,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逐渐增加作业难度,让学生在复习教材后,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第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适当减少基础知识作业量,为其布置知识涵盖面较广、难度较高的作业。
3 分层作业设计方案
3.1 学生分层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很多教师会将学习成绩作为分层标准,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试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考试当天的状况,如果在考试当天,学生身体出现不舒服,那么难免就会导致成绩不理想。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也较差,有些学生在学校内学习非常积极,但放学回到家后,由于家庭管理方式影响,会出现作业完不成现象,无法使分层作业发挥出真正用途。为了发挥分层作业的最大作用,教师在进行学生分层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分层。全面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习状况,而且还要分析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家庭因素等,制定出科学的分层计划,这是实现分层作业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实际分层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制作两套试卷,第一套为基础知识,第二套为拓展训练,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全面掌握其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在学生作答过程中,当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题目时,会出现放弃与研究两种情况,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学习态度,为分层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小学中高阶段学生,其自我意识正在逐渐生长,情绪变化较快,对外界感情较为敏感,如果教师将分层结果直接告知学生,会导致学生出现异常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学校、教师产生厌烦。比如,当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知自己被教师评为优等生后,会出现自豪心理,但是小学生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由于好胜心理作怪,会导致自豪发展成自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而且会影响同学间交往关系。相反,如果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知道自己是差生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教师会因此不喜欢自己,对数学失去信心,影响学习质量。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将分层考试看做普通测验,避免各种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分层结束后,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应该将结果告知学生,把握好学生情绪。
3.2 分层辅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学生数量较多,班级人数普遍在35人以上。数学本身就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使用逻辑思维理解问题,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其个性、能力也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统一,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辅导工作要以提高整体学习质量为前提,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分层,使用不同辅导措施。
第一层为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掌握上,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堂基础,同时复习以往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第二层为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给予其一定压力,保持稳定进步状态。在开展课后辅导工作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可为此类学生提供难度较高的题目,帮助学生分析思路,树立自信,增强学习效果。第三层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此类学生对于新知识理解通常较快,头脑灵活。教师在进行课后辅导时,要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逐渐增加难度,提倡学生使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其深入思考。
3.3 分层作业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最早阶段。此阶段通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例如,认识数字、数的运算、图形理解、长度计算等,为日后深入学习数学,以及日常生活打下基础。小学中高阶段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正确认识数学,而是开始学习使用数学,具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材侧重点,讲解基础知识,也会进行知识延伸,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课堂时间非常充足,但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短短的40分钟,无法顺利做到理解知识点并掌握。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依然使用传统方式,让学生完成统一内容,那么对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为了顺利完成作业,会出现抄袭现象,不仅没有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而且还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所以,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为其布置相应作业,设置阶梯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业,达到教育的真实目的。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第一层学生完成基础作业,3*7=21,要求学生写出相对应的两个除法算式;引导第二层学生展开思考,A有18张报纸,B有4张报纸,B的报纸数量是A的几分之几;为第三层学生制定思考题,如何才能将42平均分成5份。
3.4 分层设计
由于小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于教师授课过程的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作业上应进行分层设计。对于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其中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三种难度,第一种为知识内容巩固,具体为数学知识的概念意义,数学公式、规律、法则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对于学习能力弱,头脑反应较慢的学生,这种作业设计具有良好效果。第二种是在基础数学知识上,进行综合性练习,作业内容主要是在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对于知识接受效果差的学生,可以得到良好训练。保障每个学生都可以将数学知识加以利用。第三种为拓展性作业,这类作业教师应尽量降低题目数量,增加难度,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思维活跃度与知识接受能力,逐渐养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完成长方形周长课程后,可以设计出相关的作业题目,结合作业分层设计理念,教师可以在一道题中设计出三种问题,如:有一段道路需要维修,维修时需要使用铁板将其围住保障施工安全。而围成形状为长方形,其长为15米,宽为5米。巩固性知识作业问题可设计成:问需要多长铁板才能将维修路段围上?而更进一步的综合性练习问题可设置为其长为15米,宽是长度的3分之1,求需要多长铁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设立发散性题目,如:其长为15米,宽是长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围板牢固性,每超过2米需要设立一个支柱,问需要多少支柱?以此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都能得到训练。
3.5 分层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评价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在审核学生作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对或错”的判断,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评价。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差,知识接受慢的学生,其将上述三种作业全部正确完成,教师应给予着重鼓励与优秀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完成知识学习。而对于学习优秀,头脑灵活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教师也需要给予鼓励与优秀评价,保证其维持良好的头脑应用。若是有学生未完成作业内容,教师不应直接进行批评教育,应对其未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了解。例如:头脑灵活能够快速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应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若是存在客观因素,教师应予以理解,并在课余时间内帮助其完成作业;若是自身原因,教师应对其说明利害,避免学生长此以往,逐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其加以改进。对于学习较差学生未完成作业,教师不应直接放弃对其教学,也应进行详细了解,这类学生大部分由于不会解答才无法完成作业,教师应对其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明确其中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4 结论
分层作业的设计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用此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在实际数学教学工作中,分层作业还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分层作业开展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思想,探究分层方式在作业布置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作者单位:酒泉市新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