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3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不能分开的,这是语文学习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读写结合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涵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真正从阅读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写作表达中实现知识的输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当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写作的指导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教师、学生并没有重视和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丰富读写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学生的读写指导,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本文就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问题出发,探索了实际应用的几点方式。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教育学者认为读写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通过阅读来实现写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眼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构思,受阅读文本的启发来提升写作水平。实际上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读写结合就是通过阅读的内容去归纳写作的技巧,从仿写续写等方法上不断积累写作的能力和方式,以此来通过长期的阅读提升写作能力。而在我国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教学时,一般都是根据课本的要求直截了当地开展写作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等,没有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满足当下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发展方向,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其次,强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平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读写结合学习思想,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学习的内涵,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这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2.1 读写分离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读写分离教学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阅读课和写作课通常是以两个单独存在的课型来开展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对文本探索的过程中忽视了去总结写作方式和技巧。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一般主要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文本构造以及人物事件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强调推动学生去体会文本的阅读价值。而在写作教学中也仅仅是根据提供的典型文本去分析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式,实际上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读写的分离,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2.2 机械练写
从当下部分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读写结合的练习时并没有深入挖掘读写结合的精髓,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机械的写作练习,出现了读什么写什么的情况,导致读写结合只存在于表面的形式上,而没有从能力、思想以及方法上进行改变,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没有范文,他们就难以下笔。读写结合应该是一种方式,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实现知识的内化,再应用到写作中,而不是机械地搬运。所以这种模式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他们无法自主地进行想象和构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自己的特色,还会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
3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强化写作训练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爱上阅读,才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效的阅读学习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而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课本内的基本文本阅读任务,更要从多样化的课外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挖掘课外阅读教学的各种优势,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阅读学习方式,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来实现对写作的分析、尝试以及深入体验。其次,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整理笔记,梳理阅读感想,学会对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写作方法进行记录。比如,文章中主人公情感怎么变化,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从阅读中你是否联想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什么启示?以此通过课外阅读去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其获得更加丰富的思维情感,为后续的写作练习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做好写作教学的指导,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和资源,能够对他们的写作思维、表达技巧以及情感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时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如何提高阅读的作用,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白鹅》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阅读链接中的阅读资源《白公鹅》来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用教师引导其学习课文的方式来阅读《白公鹅》的文章,整理出自己自我阅读和学习的流程以及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就划出了重点的词句,有的则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有的对白公鹅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等。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对鹅的描写语言、角度、感情等方面上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且选择一篇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进行评价,从风格或者结构、情感等各方面来说一说各自的优势,从中总结出写作的技巧。最后,为了推动读写结合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同样写动物的文章或者著名的片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针对如何写不同动物的探讨活动。可以是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朗读一段课外资源,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记录和分析,最后再将这些片段或者文章综合起来分析,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写作技巧。总之,在利用课外阅读来进行写作学习时,教师要丰富学生阅读的方式,并且要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思考和体验的空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3.2 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应该成为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而从中积累写作经验和方式,就需要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找到与写作构建桥梁的关键点,提升读写结合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存在思维限制、文本限制等情况,学生无法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索和解读,特别是语言、结构等方面被忽视,很多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文本情感的传达,容易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无法落到实处。因此,从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要实现深入解读文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文本的语言,除了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训练之外,在解读语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进行对话,例如,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表达方式?换成其他的词语、句子会怎样呢?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中,每一个自然段都有“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这样的总结性话语,此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后面的语段去分析,作者在写了哪几个方面去表现秋天的雨的这个特点的,以此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突出中心句去提高文章主题的鲜明性。其次,要从文章描写的目的开始分析,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明确阅读的目标,从而体会不同语言以及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不同信息。例如,有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事情的经过或者事情背后的实情等,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且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而本篇的阅读难点就是对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这也是阅读学习的重要环节。有了这个阅读目标,教师可以在设问、指导和引导之后,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从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经典小说的阅读方式。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诸葛亮的其他经典故事,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让学生以同样的目标去进行阅读,并且使用相同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梳理。而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无论是进行课内学习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以迅速地掌握阅读方式,也有了明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对推动读写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3.3 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体验
优秀的语文作品基本都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阅读学习还是写作训练,都应该立足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文学作品的经典之处,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开展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为中心来设计不同形式的引导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实现生活联结,想一想文章描写的内容是否与实际生活相符,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去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呢?比如,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燕子》一文中对燕子形象、春天景象等都做了非常细致地描写,同时也非常真实。例如,“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作者用简单的几个词语就将燕子最重要的特点和给人的印象描写出来,并且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种描写方式正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善于去挖掘生活的细微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生活,从中找到能够真正体现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的写作方法。同时,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春日时,也是用简短的形容词去描绘了春风、春雨、柔柳、花、草和叶等,三四句就将春天的特点展示出来,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温暖、俏皮以及灿烂的春天景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种描写方式,对夏秋冬等三个季节来描写,按照这种写法先找到不同季节典型的景物或者事物,再找到合适的形容词以及动词,来提高写作的生动性。最后,为了推动读写结合与生活教学的深入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每天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物来写日记,或者及时记录下自己体验或者观察到的生活,写下自己的情感感受等,以此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真正提升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
3.4 开展读写结合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经验
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激发,而且这些能力会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他们积极进行作文创作。所以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利用丰富多彩的读写结合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成长特点来构建生动的实践体验氛围,引导他们在想象、思维以及创作中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挑选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其他片段,例如,讲述杨二嫂片段,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经典短篇小说进行感受。同时,教师也可以挑选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和人物描写,让学生开展系列阅读活动,从中去感受鲁迅先生经典作品的语言和文字丰富,学会讲述好的故事和人物,体会其中说传达的经典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文章,自行组成阅读和分享的小组,根据课文学习的方式和目标自主去制定阅读计划。接着再结合课内外素材去分析文本中对事件和人物描写的特点,从而总结出写作的方式。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能够实现更加深入地思考,积累更多的写作资料。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针对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像《孟子》、《列子》、《中庸》、《庄子》、《老子》、《论语》、《诗经》等,分别选择几个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章,组织学生使用诵读的方式去大声朗读和体验,感受古典语言文字的韵律和哲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或者组织不同类型的课外交流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月阅读完该小说的活动,树立经典阅读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经典文学的叙述方式、表达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等,每个小组根据目标结合课本教材内容的提示规划阅读的细节性目标和计划,在自主做好阅读笔记之后,每周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分享阅读的心得,并且结合课本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例如,梳理文章的中心内容,分析鲁滨逊的改变和成果,以此推动读写结合学习的深入推行。
3.5 丰富读写训练形式,提高综合能力
要进一步实现读写结合,就要丰富读写训练的形式,让阅读和写作能够进行不同方式的融合,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提升综合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值得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通过读后感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五年级下册课文《军神》中对刘伯承的描写突出了其坚强的意志。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刘伯承心理活动描写、医生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去思考军神的意义,从而写下阅读的读后感,让他们深入感受中国军人的伟大。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续写的练习,这在许多小说的阅读过程中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能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成长,让写作练习和阅读进行相辅相成。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对比、读前写作的练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猫》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自主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对猫的观察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角度来描写。然后再将课文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从中找到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范文的优势之处,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基本的教学任务。阅读和写作的任务和学习过程是无法分开的,教师要从课外阅读着手去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以丰富的读写训练活动和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当然,读写结合的应用还需要得到深入研究,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