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关于中职车工教学创新的思考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教融合,教学,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44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既是职业学校实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桥梁,积极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要,对车工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调整和改革;通过调整和改革,为学生设计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并付诸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实现了校企之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而且很好地实现了职业学校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为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目标就应该瞄准学生的发展、企业的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就应该与企业生产技能需求相对接。我校作为一所职业中学,多年来一直把学生通畅就业作为办学导向,能够充分利用好徐州当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天条件,不断深化与徐工集团、宗申集团、云逸电器等本地知名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所需的操作技能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所教的知识与企业生产所需的技能进行链接。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车工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学校借助企业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工艺编制工艺的技巧、使用量具方法熟练度、车削加工方法与熟练度等专业技能以及学生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品质等职业综合素养。在车工教学实践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科任教师一起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企业依据人才需求与学校协商制定“特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学生车工学习的不断深入,企业专业技能人员每月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定期开展两次教学交流活动,同时企业技能人员还积极深入课堂实施专业课教学;每学期,学校都能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时间把学生的车工技能实训设置在企业加工生产车间进行,由企业技能师傅在加工车间内对学生开展实际生产教学。通过这种校企共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较好掌握了车工专业知识和生产操作技能;而且也能够在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润“人”无声地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培养精品意识,培育工匠精神。
1 车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沿用比较老的传统版本,实训教学内容单一,甚至不少内容与当今机加工企业生产产品所需技能没有任何联系,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企业需求。企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性能的多样化需求,引进了大量新的生产线和工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型技能型人才。而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极不匹配,出现了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窘状。
1.2 教学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学校机加工教学车间的车床多是开设该专业时购买的设备,车床性能型号比较老;同时车床经过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技能训练操作,导致许多车床已经“千疮百孔”,有的尾座松动,有的卡盘偏心…已经不能够保证机加工的精度。另外,还存在着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实训室空间比较小、车床数量少,随着学生的逐渐增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班级学生人数都超过了五十,造成了很多学生必须两人合用一台机床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车工技能训练的效果。而学校为了保证实训室的正常使用,只得减少机加工类学生的周课时数,致使该专业的主要专业技能课程得不到足够的技能训练保证,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车工技能的提升。
1.3 教师团队的实践操作能力亟需提升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通过大学四年的深造,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却缺乏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果专业课教师任教期间不能够真正下到企业接受实践锻炼或及时继续学习深造,就不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的流程、产品车加工的工艺、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就不会具备企业产品车削加工技能所需的水平。教师技能水平的严重滞后,只能让“名师出高徒,强将无弱兵”的良训沦为纸上谈兵。
2 创新车工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2.1 创新车工专业教学内容
(1)对接职业标准,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我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车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车工教学的实际内容与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我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学生为本,对接职业标准,服务企业技能需求”的授课原则,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遵循“校企协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对车工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合并调整;并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师无论是在车工理论教学中还是在技能实训指导中都能够时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产教融合也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加工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检工件、机床简单问题的处理;而且能够从着装、工量具的摆放、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卫生保洁、团结协作等方面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
(2)以实习、生产一体化作为教学内容的行动导向
车工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科,它与加工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校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车工技能的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加深学生对车工理论知识的理解,将高一时期学到的机械制图知识、公差与测量知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应用到车工实践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在技能实训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悟,还能够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就很有必要让合作企业参与到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来,对车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编制车工校本教材,将车工教学内容整合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主题学习模块,就能够实现车工实训中以企业实际生产产品的加工为依托,以“行动导向”来设置教学内容的育人目的。如,学生学习了车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车外圆、车端面后等基础知识后,接下来再以校企合作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起重机吊钩的加工为主题学习模块,通过孔的加工子模块、螺纹的加工子模块等多个子模块的完成,从而实现轴类零件的加工训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就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化模式,不仅在技能训练中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创新车工专业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做、学、教合一”
“做、学、教合一”,就是指车工教学中依托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以车工教学设计的主题任务为引领,车工教学实践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创新学习,并将《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测量》、《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科知识与企业文化、企业实际生产产品融入车工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车工课程学习中充满好奇,进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用心学习,合作学习。例如,吊钩横梁的加工子模块教学,首先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①完成横梁零件图的识读,②小组初步编写横梁外圆及孔的加工工艺。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平台查看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积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分工协作完成横梁产品的加工任务;最后再让学生完成课后总结报告,进行下节课加工任务中关于“工艺分析”环节的预习。这样,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车工加工实训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教学中始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转换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环节,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特色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车工课程的积极性,就能够高效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车工教学模式是课上老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巡回指导,接着学生训练、教师点评,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报告。而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在车工课堂中采取有奖竞猜、小组加工方案PK、场景模拟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企业实际生产的加工零件作为教学载体,进行工作情境实战性生产加工,并利用信息化学习平台进行理实一体信息化教学等方式,把企业生产引进教学训练,把学校学习融入企业生产,就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和校企之间的壁垒。如,学习轴类零件加工时,在技能训练前先让小组之间进行加工方案PK,企业人员通过远程参与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评选出最佳加工方案,然后再让学生以企业标准模拟企业一线工人师傅们的角色完成车削加工任务。以吊钩的横梁和自制螺母学习任务模块为例,课前,教师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接收任务,然后小组协作梳理所学知识、绘制思维导图,认真观看下次将要学习的零件的实际车加工车削过程;通过教学视频学习加工流程,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小组成员之间探究车削加工原理。课中,教师规范操作加工要领,由于机床加工中存在着危险区,为了避免学生围在机床旁观看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教师可将车加工车削过程采用实时投屏的方式,让学生远离机床通过大屏幕来认真观看教师操作演示;然后再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轴的加工训练,即学生三人一组,一人操作加工,两人负责监督并及时记录操作加工同学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对于巡回指导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易错问题,教师再集中进行重点讲解。各个小组在完成车削练习后,再组织小组仍以竞赛的方式最后完成横梁外圆及内孔的加工。这种竞赛式的学习不仅让所有学生在工件加工中都能够使出看家本领、干得热火朝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时刻以一名企业工人的责任、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得以锻炼、提升。课后,再把学生的加工视频和加工工件反馈给企业相关人员,让他们通过专业标准去衡量学生车工车削加工操作是否规范,加工的工件是否合格。然后,学生再通过学习平台来查看企业师傅、科任老师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把综合评价与自己的上课加工操作视频进行对比,作出反思性实训报告,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在第四学期再阶段性地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实际的生产氛围,为学生后面的实习铺好路,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工人角色的转变。
(3)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车工教学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为较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QQ交流群、微助教等信息化手段来辅助车工教学,从而打破课堂教学中时空的局限性。
①延续教学过程,扩展教学内容。鉴于时间上的局限性,课前和课后教师不可能跟踪学生,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又是有限的,教师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下课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除了教材之外学生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料,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就能够较好帮助学生克服以上问题。教师把相关学习内容的PPT、网络资源上的微课等通过学习平台传送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利用其他课余时间来观看微课、加工视频等,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②服务教学,增进师生互动。教师在车工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讲解时,如果学生围在车床周围近距离观看,不仅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空间有限,还会导致很多学生观看不到老师的具体操作细节。为了破解以上难题,教师在操作示范时可以采用实时投屏的方式,直接将操作演示过程投放到电子屏幕上,学生通过屏幕不仅可以清晰地观看到教师的详细操作步骤、动作要领,避免了观看上的盲点;而且还避免了近距离围观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而在学生训练环节中采用实时投屏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时刻监督学生是否偷懒,督促学生认真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把学生的工件加工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还可供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3 创新车工专业教学评价
中职校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服务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机加工类专业更应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学生毕业就失业。为了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构建一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检验。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就能够实现“博企业育人之长,补学校教学之短”的目的。在车工教学中将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作为车工课堂教学内容,让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考核,就能够较好的把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起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学校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