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阅读,妙写作——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阅读,写作,小学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48

  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加强读写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应用是小学语文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读写能力培养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该文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进行研究、分析。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更注重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将在阅读环节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运用到写作过程当中,充分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但是就当前读写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存在众多的阻碍因素,从而使得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受到局限。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有效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读写的共同发展,将读写结合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读写结合的基础建设,忽视两者的切入点

  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读写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味地寻求读写结合的策略、方法,更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没有将老师、学生、读写结合进行有机融合,忽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缺乏对两者的整合,所以往往形成“一言堂”的情况。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是对知识片面肤浅的理解,没有将思想和行为做到统一,读写融合度不高。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忽视了读写结合的基础建设,没有积极引导小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究。

  1.2 老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缺乏有效方法指导

  就当前读写教学的实际融合情况而言,在课堂上看似都有写、读的环节,但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出现明显的“裂痕”,在写的阶段没有落实读,在读的阶段没有落实写,两者的融合度不高,很多读写结合成为了阅读的附属品。再者,老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缺乏有效教学方法的指导。读写结合的过程不仅仅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敷衍地糅合在一起,而是应该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从小学生真实学习需求出发,在阅读过程当中探究写作技巧、写作手法,深刻理解写作知识;在写作过程当中,灵活运用阅读储备知识内容,并进行反思,实现再创作。但是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仅仅是为了写而写,过于生搬硬套,随意性极强,随随便便找一个读写结合的点,就给小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小学生没有深刻地领悟阅读和写作的精髓,很难提升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1.3 老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当中,老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往往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读”、“写”教学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重点有失偏颇。部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形式大过于教学内容,没有将“读”、“写”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性衔接。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明显的局限性,忽视对教学手段的优化、调整,忽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明显,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基于此,“读写结合”课堂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弱,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加持,课堂参与感不强,语文课堂往往变成 “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老师没有及时把控小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实质性提升。

  2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意义

  2.1 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意义。传统的读写结合环节,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累积好词、好句,然后动手写作,缺乏灵活地运用,对于小学生的实际读写能力而言没有任何提升效果。真正的读写结合教学应该落实在教学细节方面,在日常的阅读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小学生会逐渐认知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书去读、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去摘抄,储备更多的文学知识,逐渐丰富自己的文学资源库,使得写作过程更加顺利,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目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质性地提升小学生的读写水平。

  2.2 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小学语文老师往往通过“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机械性地完成阅读任务,一定程度而言,有助于让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层次,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也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排斥、抗拒情绪,不利于小学生长远学习。通过读写结合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统一,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长处,增强小学生的读写实力,同时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3 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强读写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运用,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累积更多的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而在写作过程当中,则是对所储备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3.1 激发小学生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性,结合教材内容渗透读写教学,引导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统一读写。此外,老师应该注重创新读写结合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展读写教学的延伸空间,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读学教学活动当中,让小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阅读过程当中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当中反思阅读内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习体验。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这一篇文章内容时,在课前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出示课件给小学生展示“光彩夺目”这个词语。老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当中闪现过哪些方面呢?”小学生发散自己的想象思维,积极发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色彩斑斓的画作......”。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日出”这一个词,对小学生提问:“看到日出,你脑海当中浮现出哪些画面?”小学生:“朝霞、太阳”。通过这一互动游戏,引导小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教学课题上面,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小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接着,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小学生展示日出的图片、视频等内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在视觉上获得更好的享受,对海上日出有更直观的认知。另外,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让漂亮、壮丽的日出情景在小学生的脑海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老师应该从课文出发,紧紧抓住文章当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让小学生进行深刻地分析,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表达能力。最后,在阅读过程当中,老师融入写作方法的教学,引导小学生仔细研究作者的写景手法和技巧。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大自然美好景观的热爱之情。老师可以大自然美景为主题,让小学生通过所学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进行灵活运用,描写自己心目当中的自然美景。通过语言表达以及写作方法的运用,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写作过程当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提升写作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产生更多情感交集,实现情感共鸣。

  3.2 构建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氛围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构建和教学氛围的营造,发挥小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在读写教学过程当中积极思考,加强读的有机结合,对语文知识进行全面的地分析理解,拓宽小学生对读写内容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小学生的印象,深化小学生的理解,刺激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比如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篇文章内容时,首先老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课件出示小兴安岭的风貌图片,再辅以陈述:“一眼看过去进入眼帘的都是绿色的树的海洋”。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氛围,调动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老师组织小学生初读文章内容,感知小兴安岭的特点,提出具体的问题:“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个性化回答:“大花园、巨大宝库、景色宜人秀丽。”接着,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探讨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以及作者写作手法,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一件事情就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当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最后,老师可以安排小学生以及小导游的身份,对小兴安岭的美景进行介绍,为之后的写作做铺垫。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充当导游,以自己的视角阐述小兴安岭的美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累积写作素材,从而使得写作过程更加高效、顺利,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生动。

  3.3 走进生活,实现读写结合教学

  “教材源于生活”,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差,脱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缺乏想象的载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老师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实现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知迁移到教学领域。生活化的读写教学内容有助于减弱小学生对读写教学的排斥,提高小学生课堂参与度。比如老师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内容时,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同学们,春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你们的春节是怎样度过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老舍的步伐,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去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年文化。”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小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了解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俗的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贴近生活化的内容,会让小学生觉得比较亲切,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动力。最后老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众多习俗,比如穿新衣、祭祖、守岁、吃团圆饭等。那么在你印象当中,最让你深刻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又有怎样的习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经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

  3.4 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衔接

  不同学生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在阅读、习作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这无疑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小学语文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当中灵活运用,为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语文阅读、写作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首先老师应该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从多个角度出发,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立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灵活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读写”课堂,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实现更高阶梯的跨越。

  比如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一篇文章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以谈话导入教学:“对于作家萧红而言,她对祖国的园子有别样的情愫,这个园子在童年给她带来的乐趣是其他所有的快乐都无法比拟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萧红的视野,一起探索祖父的园子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神奇魅力吧”。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课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和兴趣。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自由的朗读文章内容,对文章形成初步的认知。接着老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地划分层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一起探讨为什么作者在园子里面会觉得无比的自由自在。最后,老师应该注重回归全文,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这一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收尾环节,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老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她的童年十分写得如此有趣、真实?作者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是因为什么呢?”学生可以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摩擦出更多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灵感。然后学生在课堂环节,相互分享,相互补充,为之后的写作铺设丰富的写作素材。老师可以就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总结:“作者的文章之所以能够获得读者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她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融入了很多的真情实感,能够使得读者产生共鸣”。在这一基础之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生活当中的人、事、物进行写作,从而使得学生写作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具体可以从激发小学生想象力;构建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走进生活,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衔接等方面着手,达到巧阅读、妙写作的目的,提升读写教学质量、效率,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友谊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