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幼儿园,心理分析,对策
  • 发布时间:2022-06-14 19:47

  小班幼儿刚刚脱离家庭,进入到幼儿园中,会在学习、集体生活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并由此产生出焦虑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不能有效理解,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处理具体的生活问题,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焦虑;幼儿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教师和他人会产生一定的隔阂,由此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另外,教师教学方式的单调,以及家长辅助意识的不足,也会对幼儿造成一定的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状况,从各个方面采取辅导活动,针对性地解决小班幼儿存在的心理焦虑问题,促进小班幼儿顺利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

  幼儿园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幼儿既需要进行简单的知识学习,又需要与其他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独立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就幼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够有效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小班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会由于思维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中的生活,并且会由此产生较多的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积极改进教育策略,从幼儿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入手,帮助幼儿有效消除焦虑心理。对此,教师首先可以为幼儿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具体的生活技巧,提升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性;其次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广泛参与户外活动进行身心的放松,从而全面促进小班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下面,笔者就结合以上内容具体谈一谈如何有效消除小班幼儿的焦虑心理。

  1 营造有趣情景,感受学习乐趣

  小班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在语言方面主要包括阅读简单的故事、儿歌和童谣、理解画面中的内容,并运用简单的语言大体描述画面内容。在理性思维方面,主要包括进行简单的图形绘制以及简单图形的模型制作。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营造生动的情景,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引入到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手动操作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有效消除焦虑状态。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趣情景的营造。比如,在阅读情节简单的童话书籍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幼儿对书本中的图画进行具体的观察,让幼儿思考“图画中有哪些事物呢?这些事物有怎样的形状?怎样的颜色呢?”幼儿由此能够沉浸在图画的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图书中的内容进行构想,获得丰富的阅读乐趣。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幼儿生动朗诵图书中的故事,并在多媒体上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展示,以此让幼儿更为深入的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折纸情景让幼儿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个幼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然后与幼儿交流“怎样将这些纸片分割成大小相同的部分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纸片的边进行对折,让幼儿对对折后的纸片形状以及折痕进行具体观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体勾画出生活中高楼大厦、操场、桌子等建筑物和事物的大体形状。幼儿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直尺等工具,画出简单的长方形等图形。在描绘完图形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这些图形展开想象,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更为丰富的联想,以此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比如,一些幼儿的个性比较自卑与孤僻,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幼儿将自己了解的有趣故事对他人进行分享。并引导幼儿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来模仿故事中的角色,以此让幼儿体会阅读故事的乐趣。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营造出有趣的情境,让幼儿深入体会学习的乐趣,有效消除焦虑的心理,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学习中。

  2 培育生活技能,培养乐观心态

  在现代社会,家长对于幼儿普遍过于溺爱,造成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生活技能的锻炼。而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普遍难以独立处理,由此会产生焦虑的心态,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小班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学习,让幼儿通过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幼儿乐观坚强的信念。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存在的心理焦虑问题展开针对性的生活技能培育。比如,一些幼儿在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缺乏增减衣物的意识,容易因此感冒,因而产生一些焦虑情绪。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让幼儿及时进行衣着的更换。并让幼儿掌握在寒冷的天气中多穿衣服,在炎热的天气中,少穿衣服的基本常识,以此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技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又比如,一些幼儿不能够按时起床,在上学时会出现迟到的情况,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焦虑。教师可以让家长为幼儿制定闹钟,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当一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不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是私下玩一些玩具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集体歌唱,放松幼儿的身心,让幼儿消除烦躁的情绪。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掌握刷牙和洗脸的具体方法,让幼儿保持干净整洁的个人形象,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从而消除焦虑心理。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幼儿能够逐渐提升生活技能,消除幼儿园生活中的焦虑心态,深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3 开展广泛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在目前,各个幼儿园中的幼儿数量普遍较多。而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在集体生活中会面临着不同的交往问题,并由此会产生出一定的焦虑状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相互之间展开广泛的交流,增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的温馨。

  首先,在刚进入幼儿园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展开自我介绍活动。让幼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以此增进幼儿相互之间的了解。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定期展开集体交流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主动为幼儿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增进自身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在讲解完一段故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继续请求自己进行故事的讲解,以此增强幼儿与自身的交流意识。当一些幼儿由于个性的孤僻不能够大胆的与其他幼儿进行游戏,而产生焦虑心理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做出表率作用,自主邀请该幼儿一同参与游戏,让该幼儿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他幼儿与这些幼儿主动进行游戏,让存在焦虑状态的幼儿体会到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接纳。又比如,一些幼儿存在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缺乏积极帮助他人的意识。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幼儿讲解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有关的哲理故事,提高幼儿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这些幼儿与其他幼儿一同进行学习园地的设置、学习社团的组建,不断增强这些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奉献集体的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给予幼儿广泛的交流机会,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有效消除幼儿的焦虑心理。

  4 进行户外活动,充分放松身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户外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得到了提升。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刚刚投入到学习之中,容易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一定的畏惧与厌倦心理。而通过展开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则能够让幼儿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充分进行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效消除焦虑心理,获得健康的成长。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幼儿园中的物质资源展开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比如,一些幼儿比较胆怯。教师可以在操场上放置高度较低的道具,让幼儿在道具上行走一段距离,以此增强幼儿的探险动力。当幼儿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身体平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放慢行走的速度,并将手臂张开进行平衡的调节,以此增强幼儿的运动技能,消除幼儿的焦虑情绪。又比如,一些幼儿的反应力不够敏捷。教师可以让一些幼儿担任捕捉者的角色,一些幼儿担任逃跑者的角色。让幼儿相互之间在操场上展开追逐游戏,以此让幼儿能够进行充分的,奔跑,提高奔跑的速度。在奔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提醒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避免摔倒和扭伤等现象的发生,以此让幼儿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效保护自身。又比如,当一些幼儿和家长以及同伴发生矛盾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进行亲子游戏,增进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在自然界中观赏各种植物,让幼儿说出各种植物的颜色和大体的形状,幼儿能够在自然风景的熏陶下进行充分的身心放松,有效消除焦虑情绪。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自然界中自由的奔跑、跳跃,让幼儿体会自身做出的各种动作所获得的感受,对幼儿的心理和肢体进行充分放松。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实施,幼儿能够在户外进行多种类型的活动,借助户外的游戏和户外的美好环境充分进行身心的放松,获得他人的认可,提升拼搏意识和奋斗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5 开展家校沟通,疏导心理问题

  在现代社会,家长对幼儿普遍过于溺爱,造成幼儿对家长的依赖心理过重,在脱离家长的怀抱后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状况,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而很多家长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会过于干预幼儿的生活,对幼儿过于保护,进一步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还要与家长展开家校沟通活动,及时反馈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家校沟通活动,培养家长的反思意识,让家长及时调整对幼儿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适当教育进一步促进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寻找自己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不能支持幼儿与同伴进行游戏,而是让幼儿长时间呆在教室中,造成幼儿的幼儿园生活过于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反思这一教育方法的不当之处,让家长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户外运动,帮助幼儿充分放松身心。又比如,一些家长过于追求让幼儿进行大量知识的学习,造成幼儿的学习压力过重,对幼儿园生活存在着较多的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幼儿进行综合培育,从而有效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活动引导家长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比如,可以赢到家长阅读《幼儿心理学》《3~6岁儿童学习与成长指南》等专业性的书籍,有效丰富家长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辅助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心理问题的疏导中来,促进幼儿有效消除入园焦虑。

  6 组织校外实践,培育多种能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幼儿所能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多样的。教师可以充分考察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幼儿展开具有安全性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幼儿进行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与多样能力的锻炼,体会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教室还可以对幼儿进行紧密的关注,及时发现不同幼儿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促进幼儿获得综合的成长。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校园周边的环境特点,组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比如在春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郊外进行踏青活动。与幼儿一同在郊外朗诵优美的古诗词进行自由绘画活动以及歌曲演唱活动,让幼儿体会郊外环境的美好,培养幼儿乐观天真的品质。又比如,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入到敬老院中,向孤寡老人送去慰问,进一步锻炼儿表现自我的勇气,培养幼儿善于交流,宽容友爱的品质。同时,在每个月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入到游乐场和公园中进行参观活动,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另外,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幼儿在校外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对幼儿的优秀之处进行称赞,并充分发掘幼儿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能够发现一些幼儿在校外实践中过于胆怯,缺乏与他人交流的勇气。教师可以主动与这些幼儿一同进行校外实践,辅助这些幼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生活信心。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内容,让幼儿培育更为多样的能力,提高幼儿园独立生活的信心。

  综上所述,进入幼儿园后,小班幼儿普遍会存在着多方面的焦虑问题。教师首先要深入考察不同幼儿存在的焦虑现象,深入分析造成幼儿心理焦虑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幼儿展开心理辅导。在具体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幼儿营造有趣的学习情景,让幼儿提升学习的信心;其次,可以帮助幼儿培育多种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幼儿展开多频率的交流,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生活的美好;另外,还可以引导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共同开展户外游戏,帮助幼儿充分放松身心。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幼儿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焦虑状况,有效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获得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