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乡村,学校,隐性辍学
  • 发布时间:2022-07-20 17:35

  文章先分析了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主要从乡村家庭和乡村学校两种角度层面入手进行分析,随后提出了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转变家庭教育模式、创新乡村学校教学模式,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乡村学校中的隐性辍学现象尽管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以及学业成绩不良所导致的,但本质上属于乡村固有文化习惯和教育理念所导致的。为此需要立足于乡村家庭和乡村学校两种场域视角入手,分析学生习惯特征,针对隐性辍学问题进行重新思考,针对乡村教育现存困境进行深入解析,提出有效改革创新策略。

  1 乡村学校隐性辍学现状分析

  到2019年末为止,我国共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义务教育环节总体辍学人数从原本的29万进一步减少到4000人左右,为我国教育领域未来顺利实现义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确保国内义务教育覆盖率尽快超出95%,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立足于国家、整个社会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重点宣传义务教育,借助多方资助、劝返和摸排等措施下,国内所实施的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从学校工作者层面分析,控辍保学相关工作不仅如此,其还在为挽留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进行不断努力。该类学生普遍存在破坏秩序、课堂捣乱,或在课堂中通过游离形式随意打发时间,甚至想尽办法从课堂中逃离。该部分学生的学籍在学校,但是人却经常脱离学校,或人在课堂中,但思想却游离在外,呈现出某种隐性辍学形态。基于该种条件下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动力少。交际方面,缺少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其从心理层面容易产生辍学和厌学心理。而此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本应身在学校,但却间接性离校,或是对学校教育存在强烈抗拒心理导致无法顺利融入课堂的学生。隐性辍学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厌学和逃学,课堂中消磨时间和厌学心理,假如未能及时干预,便会对整个学校、家庭、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形成不良影响。我国教育主管机构以及教师也曾经针对乡村隐性辍学学生家庭进行多次深入探访,规劝离校学生重新返校,同时在该部分学生重返学校中依然时刻关注,担心其会重蹈覆辙。针对该种特殊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其所用形容词较多的是猖狂,而对于自身的形容词主要是无奈。通过深入研究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能够为后期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提供有效参考。

  2 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分析

  2.1 乡村家庭场域方面

  乡村家庭的家长普遍进城务工,因为经济和地域等因素限制,无法和子女共同生活,导致家庭场域下未能顺利参与子女教育工作,而留在本地务农家长,通常为生机而忙,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部分家长甚至将全部希望放到学校教育方面,不论是教育能力、经济实力以及可用时间等因素,和城市中的家庭比起来,乡村家庭相对不足,两者差异较大,而该种差异还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文化素养、生活习惯以及教育期望等内容呈现出来。

  第一是形成了忽视习惯。乡村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同学以及教师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惯习所决定的。而隐性辍学对应学生的学习表现也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学生自身文化资本方面。身体文化资本会进一步转化成其他资本,于不同阶层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学生在父辈耳濡目染间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而该种隐蔽性、无意识身体文化资本形成机制容易被乡村家庭忽略。在学生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占据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态度以及教育行为的全面融合,是乡村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源泉,在良好家庭场域内可以支持学生更好学习。学生在家庭中受到潜在文化因素所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同时家庭中的文化培养水平会影响子女教育效果。但乡村家庭家长普遍忽略了上述因素。

  第二是家长的教育期望存在频繁变化。家庭教育期望主要是家长立足于自身现有资本进行考虑,判断和决定是否让子女继续学习。而家庭教育期望的形成包含学生以及家长等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场域内所占资本比例决定的,会影响其自身的判断。包含其对接受教育后个人发展和可能性的预估。所以那些身处底层家长,普遍因为自身学历、经济限制,导致子女在入学后便落后于人,并且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部分乡村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因为各种突发性因素,会将问题原因归咎到家庭以及自身等方面,最终形成自我否定情绪。类似情况下,家庭和子女对于教育所形成的一种低期望值会转化成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同时怀疑学习的价值,严重情况下还会因为自身的弱势地位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仇视和消极态度。相反条件下,在乡村家庭中还存在对教育抱有过高期待值的现象。如果家庭状况优势不再,家长会针对读书升迁形成较高期待,更加期盼学生通过读书来改善家族命运。于日常生活中,乡村家长会在该种期待下对子女进行敦促和约束,进一步增加了子女自身压力和精神压迫。盲目将铁饭碗、得到较高社会地位和城中安家落户等压力加到学生考试中,导致学生承受过大压力,形成厌学心理。

  第三是教育投资过于功利化。各种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机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从该种层面分析可以把教育活动当成一种投资行为,为此需要实施合理预决算,但和其他投资形式以及投资渠道比起来,教育回报率更为复杂,同时具有一种隐蔽性特征。教育回报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一般城市中的家庭普遍会选择支持子女继续学习,增加子女在校学习时间,帮助其积累丰富教育资本。反观农村家庭,乡村家长因为生存问题,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会选择放弃学生继续接受教育,让子女快速进入社会工作。积累丰富经验,其所传播功利价值观念,导致子女对于金钱问题十分敏感,即便家长不提及,其在学校生活中也会感受到家庭牺牲。

  2.2 乡村学校场域方面

  隐性辍学的学生通常是将课堂当成随意打发时间的场所,责骂以及罚站等对于其来说仅仅属于一种消遣,从某种条件下传达出其在教师严格管教和课堂约束限制下的痛苦煎熬。但抵抗行为并非是隐性辍学学生想要表达意图。单纯驯服也不是教育目的,为此需要深入探索学生和学校文化之前出现冲突成因,彻底改善学生的反学校行为。

  第一是教学内容城市化。乡村学生拥有原始直接经验和直白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其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文化资本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拥有实用性和自然性。但学校教育系统形成的语言、思维更加抽象和精致,拥有典型的城市取向。乡村教育普遍被当成为帮助学生从乡土中走出而形成的,为乡村学生打造出一种离土教育世界,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由此能够看出在整个教育系统内乡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边缘化发展趋向,无法得到整个教育系统、教育机制以及学校的认可,乡村文化资源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无法将乡村资本转化为学业方面的成就。而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当前教育领域主流思想也对乡村文化持有一种否定态度,容易使乡村学生对于乡土文化产生漠视心理以及不认可态度,也存在不能得到城市文化认可的发展危机,是某种文化认同危机。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可或是抛弃,导致乡村学生于学习方面出现自我效能降低以及自我认知不明等现象,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认同危机,长时间发展下去容易使学生出现人生目标模糊、行为举止畏缩以及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

  第二是所形成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十分片面。由于承担着较为沉重的高考负担和学习压力,使得乡村教育主要借助卷面考核以及考试成绩实施分类,在升学目标指导下,设置各种边界,分离不同层次学生,对及格线以及录取线进行合理设计,使最终入选者以及首位淘汰学生之间的联系断开。新时期学生各种升级考试以及学习教育中开始朝着城市文化方向发展,对于乡村和城市等方面的教育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实施考核,容易把乡村学生隔离在大学围墙外部。尽管新时期教育机制改革开始推动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弥补卷面评价成绩以及标准知识短缺等问题。自主招生中对于各种非认知性元素的考核无法脱离身体化文化资本。即教育机制改革容易进一步扩大乡村学生文化资本劣势,增加文化资本差异所形成学业成就距离。

  第三是同伴辍学形成较大诱惑。少年阶段的伙伴关系不但会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征,社会角色定位,还会影响未来发展道路选择。伙伴辍学以及同村人外出打工所形成影响在乡村中的效果更加提出。而控制其他条件一致情况下,随着同伴辍学率每提升1%,则学生的辍学几率将会扩大0.44%到0.6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忽略了隐性辍学学生的发展和管理,则不断无法使该名学生持续自己的学业,同样还会导致更多学生放弃学业。同理,在辍学边缘学生因为部分影响力较大学生可以进行挽留就,便能够在控辍保学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3 乡村学校隐性辍学问题应对策略

  3.1 乡村家庭教育培养取代喂养模式

  为了有效应对隐性辍学问题,乡村家庭教育需要对自身现有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从最初喂养教育顺利转化为培养教育。第一,面向乡村家庭进行积极宣传,提升其对于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辅助乡村家庭培养科学教育理念,助力乡村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原生家庭作为教育活动起始,儿童最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的模仿便实现社会化,同时还会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解决温饱以及隔代抚养等问题只是一种子女喂养模式。高质量教育和陪伴才是一种有效培养。为此需要积极创造和谐、民主家庭氛围和尊重、平等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敢质疑的优秀品质。亲子间有效互动沟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能力以及良好性格,从而合理对待同伴间消极影响以及积极影响。通过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能够陪伴学生身心发展之外,还能够在互相接触中挖掘学生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施针对性指导,预防对孩子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盲目规划。

  第二是创新乡村家庭原有教育理念。教育不是追逐名利的手段和工具,主要目标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帮助人得到真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子女在校学业排名和分数表现并非唯一判断标准,仅能为特定学习阶段提供有效参考。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获得学历,还需要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发展。为此家长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重视程度,快速、及时、准确把握子女教育状况,和教师进行积极沟通,助力家校合作。此外,联系家庭实际经济状况以及能力水平,合理设计教育规划,科学投资,形成满足学生实际能力的教育期望,为子女传递科学读书理念,辅助学生顺利排除各种负面情绪,形成远大理想。

  3.2 乡村学校教育亲土取代离土模式

  在乡村学校教育将离土转化为亲土过程中,第一,合理创建乡村校园文化,突出乡村特色,乡村文化的地域性较为突出,十分契合乡村特征以及乡村人民生活。而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各种新型事物,并对乡村本土文化产生某种厌弃感,想要抛去乡村外壳,抹除自身乡村基因。处于乡村文化断裂以及大量消失背景下,需要乡村学校提高重视,积极传承乡村文化,为此需要注重利用乡村文化来培养乡村少年,促进乡村文化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此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精神,为此需要通过全过程渗透实施积极创造、规范和影响师生文化价值理念。乡村学校需要积极继承和弘扬优良乡村文化,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学习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文化,在全面整合创新、辨别良莠以及批判继承基础上,将各种高品质、先进文化转化为学校中的主导文化。

  第二,积极创新乡村学校教学内容,融入乡土特色元素,辅助乡村学生对乡村情怀和乡村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明确乡村文化来源,从人文科学知识层面针对国家统一课程以及地方课程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乡村教师属于校本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需要进一步联系学生兴趣和学习特征,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教师支持下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顺利转化为主动学习模式,同时能够针对乡村各种自然现象提出质疑,并进行积极探索。支持学生基于教师指导下对课程内容实施合理选择,率先通过教师针对课程资源实施科学处理,并针对教学内容实施全面重构,将内容分阶段展示给学生。学校在教学方面需要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合理设置心理课程,帮助存在内心焦虑的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减轻学生负担压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准确把握不同学生发展变化,定期实施电话访谈和家庭访谈,和家长维持密切联系。

  第三,科学组建拥有良好乡村文化自觉的师资队伍。基于离农、离乡以及离土等价值理念驱使下,乡村教师缺少本土化自觉主要可以从本土文化传承中不自觉、无担当、教学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足等方面体现出来。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创新属于形成乡村文化自觉,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因为乡村教师肩负了本土化教育重要使命和乡土文化教育责任,为此需要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批判能力和教学实力,充分利用批判性视野对城市文化进行分析,提升本土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除此之外,乡村学校也需要合理创建合理发展环境,支持乡村教师持续发展,引导乡村教师充分学习乡村文化基础上创新设计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为了彻底改善乡村学校中的隐性辍学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乡村文化发展现状,进一步了解到现行教育体制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差距,在乡村学校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自身个性发展,更好维护学生尊严和人格,面向多元文化资本能够兼容并蓄,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培养功能和学校的教育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