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设计与实施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生活,教育,视角
  • 发布时间:2022-07-20 17:38

  陶行知先生说过:“把我们学校的范围扩展,海阔天空便是一所学校。”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校教育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均衡发展等。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伴随幼儿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笔者所在幼儿园是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的选择立足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符合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因此“野趣”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将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积极落实省课程游戏化精神,并在其引领下让幼儿园的课程“活”起来。

  野趣是让幼儿入“野”,让幼儿园活动生“趣”。入“野”有两重含义,一是融入自然、回归生活,做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二是倡导个性发展,更自由、自主、创新、敢于挑战。生“趣”是指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天性,更生动、更有趣。“野趣”课程就是符合入“野”和生“趣”的课程。“野趣”课程设计和实施是指挖掘园内、周边社区、大自然中的多元化的野趣资源,以富“童趣”的园内自主性游戏包括户外自主性游戏、区域自主性游戏等和园外的亲子游、亲子游戏、民间游戏、远足等;富“农趣”的烧野火饭、挑野菜、蔬菜水果采摘、种植饲养等;富“雅趣”的户外赏花、写生、参观等;富“奇趣”的探究四季转换、气温变化、沙土木石特性等活动形式为抓手思考、设计与实施独具“野趣”特色的课程。

  本文拟从“野趣”课程建设的目标、价值、内容、评价等要素出发,谈一谈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情况:

  1 “野趣”课程建设的目标

  (1)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积极落实《指南》精神,通过幼儿园“野趣”课程开发和运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在完善课程体系中努力提升本园的办园特色和保教质量。

  (2)重视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尝试挑战,让幼儿在丰富的园内环境、社区环境、自然环境和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启心启智,使幼儿在五大领域关键经验、自主性培养、社会交往、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环境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同时遵循十九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未来”国家战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自然的情感。

  (3)帮助教师明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的设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教师不仅是“野趣”课程开发的设计者,也是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和评价者。

  2 “野趣”课程建设的价值

  笔者将通过对比阐述国内外与“野趣”课程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分析笔者所在幼儿园建设“野趣”课程的价值。

  2.1 国外相关成果

  国外教育一直注重“自然、野趣、爱冒险”,其教育本身就崇尚融入自然、回归生活、倡导个性发展。在国外的理论研究中,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不亚于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另外,学者UllaGrob-Mengues (2004)认为,最基本的教育力量是自然本身,儿童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中,体验着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已有超过1500个森林幼儿园,课程教材则取之于大自然,其价值(1)幼儿是自然人。在森林幼儿园中,没有教室没有桌椅 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概念,可以感受春季的繁花、夏季的绿叶、秋季的丰收、冬季的凋零,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大胆攀爬与嬉戏, 教师可以在森林中组织教学活动,在这里幼儿是真正自然的人。(2)幼儿是社会人。森林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幼儿园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幼儿是完整且独立的人,能真正做到独立、勇敢、自律、团结。(3)“四爱”幼儿。“四爱”即爱环境、爱动物、爱乡土、爱国家。“四爱”促进幼儿品德的习成。在森林幼儿园中,课程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的美学力,同时幼儿可以通过攀爬等运动协调自身的平衡力,促进脑的发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乡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国外的森林幼儿园课程为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2.2 国内相关成果

  在国内的相关成果中,“野趣”课程开发与大自然紧密相关,是“野趣”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荣华(2007)指出“由于儿童的体能特点及其与大自然之间深层的融合性,所以作为成人之初的儿童更应与自然需要保持亲近的关联,大自然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儿童提供许多学习、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可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刘洁(2013)指出“大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无限的力量”。陶行知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活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森林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可以说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儿童知识和智慧的钥匙,它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认可的。

  近几年,虽然“自然教育”已经被重视,提倡“把生命还给自然,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但是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觉得野外又脏又不安全等因素,即便在农村,孩子的“自然缺失症”还是严重的,幼儿教育内容也缺乏生活化、缺少乡野情趣。基于此,笔者所在幼儿园推进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指南》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两者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乡村幼儿园开展“野趣”活动的探索正符合《纲要》和《指南》精神。

  2.3 课程建设价值

  笔者所在幼儿园的“野趣”课程将借鉴德国森林幼儿园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效利用园所周边独有的、丰富的自然和生活资源开发为课程实施的场地和素材,同时把它们引入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野趣式活动,力求在大自然的特殊情境中注重幼儿的参与、实践、情感体验以及五大领域的发展,激发和释放儿童的天然野性,助力儿童获得活力、张力、亲和力,使其成为真正乐于和自然对话的“野孩子”。

  其研究价值在于(1)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幼儿园教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科化、缺乏整合的现状。“野趣”课程强调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体现综合性。(2)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大自然大社会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它超越了教材和幼儿园内资源的范围,当今学前教育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呼唤其教育活动内容回归自然,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更富趣味性和活动性。(3)提升幼儿整体素质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野趣”课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在体验、实践中开阔视野,初步培养良好的知识、情感、态度等,从而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3 “野趣”课程建设的内容

  “野趣”课程建设的内容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对于“野趣”课程的内涵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呈现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同样态。

  3.1 创设“野趣”园所环境,让课程更有野味

  挖掘生活化的“野味”活动材料和聚焦创设情景化的“野味”环境创设。

  (1)生活中废旧材料的收集。废旧材料的利用有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园着眼于幼儿乡村生活中熟悉的废旧材料,如:纸板箱、废旧瓦片、鸡蛋托盘、蟹篓子、草帽等。不断挖掘和利用,开展各类充满“野趣”的游戏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和利用,同时加深了家长对幼儿园“野趣”课程教育理念的理解。

  (2)生活中自然物的收集。乡村为幼儿的各类活动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为幼儿们开拓了游戏天地,孩子们和大自然进行了一场别样的对话。如和秋天的落叶、小河里的鹅卵石、秋季的农作物(各类种子、果实等),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是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的,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活动热情。

  (3)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室内环境。幼儿园尊重幼儿天性,鼓励幼儿回归自然,释放野性,回归生活,温馨舒适。每个教室“合家欢”不同主题、不同区域的环境布置也充分利用生活、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尽显生活化与自然化。

  3.2 建设“野趣”微课程,让课程更富生命力

  (1)探知野物的生长历程。在生活教育及课程游戏化理念启迪下,充分挖掘富有野趣的自然生态资源,助力幼儿体验趣味和野味,使幼儿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如微课程《橘子的秘密》《豆豆在哪里》《向日葵成长记》等通过认真观察、热烈讨论、测量、采摘、品尝等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丰富对农作物的认知,体验收获的喜悦。

  (2)探索自身的成长历程。课程源于“健康”,源于“对自我的认知”,致力引导幼儿形成自信、乐观、坚强、自主等良好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如微课程《奇妙的身体》《我的小小手》《我长大了》《我不害怕》等通过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心理的变化的探索和发现,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自我正确评价,敢于面对以后的一切挑战。

  3.3 改造“野趣”户外区域,让课程更富童趣

  幼儿园最大限度地整合原有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户外区域进行改造、调整。幼儿园对户外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创设科学的、多功能的区域供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具体措施是幼儿园依据水泥地面、塑胶地面、草地、沙池等场地,创设了各功能区——小小沙池、我是建筑师、农家菜地、巧手乐园、创意空间、骑骑乐园。在“我是建筑师”里幼儿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家园和游乐场;在“骑骑乐园”里孩子们穿着邮递员服装、背着邮包,骑着40余辆不同类型的小车穿越各种障碍、曲折的马路去送信;“巧手乐园”里幼儿们将各种自然物和生活废旧品制作成极富童趣的小饰品。

  同时初步尝试动态管理户外游戏如打破班级界限,开展混班、混龄活动,实行教师定点定时观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材料、活动内容、活动地点,从幼儿外在行为表现观察可发现幼儿很喜欢混龄游戏,该游戏模式让幼儿的游戏更自主,更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位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小中大不同年龄的幼儿组合在一起游戏,目的是打破年龄的界限,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下共同游戏、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学习和发展的目地,有助于提升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混龄游戏打破了幼儿园原有的户外游戏模式,幼儿自选“支架”,教师观察指导,符合帮助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幼儿达到它们应该有的发展水平。打造了富有乡村幼儿园“野味”和“趣味”的园本化的户外混龄自主性游戏活动。

  3.4 设计“野趣”主题活动,让课程落到实处

  幼儿园立足于幼儿的童真与天性,遵循《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基于本土特色与资源及幼儿发展需要,依托蓝本,制定出符合小中大各年龄段特色的主题活动,充分挖掘富有野趣的自然生态资源,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自由发展与操作,助力幼儿体验趣味和野味,如探究四季转换、气温变化、沙土木石特性等主题活动。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野趣”主题活动立足幼儿的兴趣点,抓住教育契机,让充满“野”味和“趣”味的自然生态资源发挥其作用,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幼儿的经验成长,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以上呈现了笔者所在幼儿园“野趣”课程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及多途径,让我们看到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园能以课程的意识去推进资源建设,让资源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支持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行动学习、自主探索、建构经验和获得发展。学习和行动并进。

  4 “野趣”课程建设的评价

  (1)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建设能释放幼儿个性。“野趣”课程的选择立足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体现时代特性,在切入点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规律。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教育应当顺应自然,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特点,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教育的规律,还孩子以自由”。福禄贝尔的主要著作《人的教育》中提出了“注重幼儿自主活动,孩子的活动孩子做主”。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福禄贝尔思想将贯穿整个课程建设指引教师做幼儿自主活动的合作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

  (2)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建设能激励教师的成长。当今教育需要教师做课程的规划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意识、课程领导力、课程执行力,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而那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3)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建设能拓展幼儿园特色内涵。幼儿园本着“享受阳光、快乐成长”的办园理念,野趣课程作为遵循办园理念的蓝本课程的补充,强调尊重教师和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自然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幼儿园特色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活教育”视角的乡村幼儿园“野趣”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19250567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