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13 11:25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班主任积极在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践行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力求促进班级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切实促进小学生的快乐认知、友好互助和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积极探究班级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时效价值与教育价值,能够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提供强大的主体动力、生命活力与智力支持。
引言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不仅要督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促使学生综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近些年来逐渐被广大教师重视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学生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非常容易在小学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与学生进行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教学环境。
一、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
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成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按照学生的意愿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得知学生的需求,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结合时,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按照老师的指导不断进行纠正改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从微小处入手, 关心学生日常生活
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 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其中, 班级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完善, 在班级生活中, 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比如, 校园欺凌、孤立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被妥善解决, 就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里影响, 班主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要及时找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的工作有很多, 不仅是完成教学工作和组织相关教育活动, 也要努力培养班级的良好风气, 这对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风气是一个好班级精神风貌和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有助于培养纪律严明、团结奋进的班集体。班主任首先要努力培养良好的班级道德风气,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班级道德风气中。在长期良好风气的影响下, 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也会互帮互助,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 即使能力不足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例如, 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制定小学生日常规范, 如学生要团结友爱、拾金不昧、经常帮助教师做工作等, 让学生在这些日常小事中体会到班级生活的温暖, 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班主任要经常性地与各科教师进行沟通,让其他任课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班级内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定时地进行一下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工作。其次,任课老师还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智力以及心理素质,以此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老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要明白学生有着身心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师要主动去打破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老师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减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们的学习障碍,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宣传,强化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让家长了解到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该充当什么角色,为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针对有需求的家长制订有针对性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或在学校组织亲子趣味运动会、师生趣味运动会等,使学生不仅能得到生理上的锻炼,还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学校可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或教学活动中,并与学生配合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成长环境。教师还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家访,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学生特定的关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家长也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关注孩子,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分析、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强化其心理素质,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喜欢娱乐化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实践活动中,以此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学雷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做好人好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通过班会将健康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样便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和互动,以便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在后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结束语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者与践行者,更是小学生快乐认知、合作探究、互助成长的陪伴者与促进者。因此,班主任以人文理念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究班级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对策,以此为小学生的快乐认知、友好交流和健康成长创设出人性化、科学化和实效化的班级环境和心理环境,切实促进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增长才干和素质提升,直接助力小学生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 麻义庵. 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J]. 才智,2020(15):216.
[2] 魏永萍.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92-93.
[3] 王东. 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 辽宁教育, 2017 年第6 期,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