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1-27 14:04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驱动下,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革新,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语言类学科,这意味着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良好的阅读方式以及习惯,关系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水平高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创造力、培养想象力水平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容易迷失阅读方向,阅读水平较低等问题丞待解决。
我国教育发展至今,沿袭了以往优秀教学方法,加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方针的要求下,教育迈向了新的台阶。但就当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旧遗留了不少的陈旧教学观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部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得不到培养。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经验不足、专业水平能力等问题,导致无法向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籍,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教学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发挥阅读教学陶冶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是其在阅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要依据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阅读技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结合现阶段的阅读教学现状问题,总结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提供参考和建议,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相关要求,对关注学生发展、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是蕴含丰富人文性质的学科,阅读有着陶冶情操,丰富个人文化气韵,拓宽思维的重要意义,作为学习语文的必备技能,阅读不仅关乎着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由识字教学到语言品读的重要过渡阶段,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文本知识、体会内容情感,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手段。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利增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后,久而久之能够通过自发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刻情感,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生动的语言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置身情景中,达到身临其境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体会丰富的人文价值,实现情感的升华。同时,有效的阅读是积累文学知识、常识,培养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在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语文知识的累积,为教师之后的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合理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发展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自主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阅读是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2 小学生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认识偏差,阅读内容选择不当。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由于区域发展而存在差异,但是无论是发展水平较高或者较低的区域,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残留下的糟粕教学观念,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无法真正摆脱其禁锢,阅读教学开展效果不佳,甚至很多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内涵意义产生偏差,没有认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多半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学生阅读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由于小学生的自制性较差,精力很难集中等问题,过度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达到课上阅读的效果,还导致课堂拖沓,影响课程进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极大程度的缩减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另外,教师的由于经验水平等不足,在选择阅读内容、教材、书本等时极容易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抵触心理,与阅读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阅读教学缺乏情感体验。小学语文发展革新到今天,大多数的教师倾向于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这是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无法真正把控课堂的进度,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侧重于使用教学技巧,虽然课堂的进度有了保证,但是缺乏课文情感与自身情感的融入,导致语文教学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到更加深层的情感内涵,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掌握出现缺失,不利于学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最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不佳。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阅读教学的开展面临着阻碍,学生不稳定的心绪状态,不集中的注意力等问题,使得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无法保持具体一段时间的持续阅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出现“开小差”,走神,以及不良的阅读习惯等导致其阅读效果降低。另外,学生对课外阅读积极性不强,大多数的阅读以任务的形式完成,缺乏自主自发的阅读,兴趣不佳,在加上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极大的降低。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3.1 正确选择阅读书籍
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针对现阶段学生自主意识相对薄弱的情况,教师要阅读书籍的选择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书籍,小学低年级选择带有图文的趣味书籍;小学中高年级选择知识性较强、语言风格丰富,甚至可以加入一些较难的优秀传统书籍。书籍的范围要具备广度、深度,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水平。
例如,以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为例,教师在保证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大禹治水的故事梗概,学生通过视觉冲击,初步感受洪水泛滥,大水将农田淹没,冲毁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的现状,体会到人们的生活的痛苦。在建立基本的情感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从有感情的阅读中感受人们的疾苦,获得情感的共鸣。教会学生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神话故事图文书籍,以拓展课堂教学,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山海经》、《女娲补天》等等。
3.2 转变观念,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阅读教育教学的方法,在保证阅读任务顺利完成的条件下,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促进作用,合理设计阅读活动,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出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丰富阅读教学的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提起学生阅读自信心、培养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步骤。
例如,以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秋晚的江上》对秋景的赞美,以及《花牛歌》一诗中所表达出的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以美好愿望的情感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同学们,朗读《秋晚的江上》一文时注重语气平缓柔和。想象自己身处于着黄昏的秋季中,鸟儿飞过,斜阳洒在脸上,风吹芦苇荡的感觉。”(教师将学生完全代入课文情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阅读的情感体验。);“同学们,我们有感情的朗读完作者刘大白的秋诗之后,你觉得《花牛歌》一诗应该用这样的情感去读呢,一会儿请同学分享。”(教师抛出阅读任务,通过对比思考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挖掘课文情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师生互评,明确:朗读本诗要注意语气活泼生动,读出花牛的可爱,注意诗歌的节奏。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体会意趣丛生的诗歌内容,感受情意绵绵的诗歌情感。
3.3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实现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目标,首要环节必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为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意味着当学生具备阅读的欲望,有效助力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兴趣的培养,以结合现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为基准,设计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兴趣教学,使得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应用效率。基于此,教师要不懈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为例,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本文感情质朴、平淡,但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慈母深情。教师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传统母亲的形象,尤其是局部的特征,比如布满老茧的双手,花白的头发,劳动的背影等,在音乐与画面的交织感染下,激起对本篇的学习欲望。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描述母亲的关键语段(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课件出示“龟裂”相关图片,帮学生理解,到这样的手指,你的心情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吗?)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类似表达情感的语句,小组交流、阅读,正确把握语句的情感。学生通过逐步的情感分析朗读之后,潜移默化的掌握阅读技巧,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把握文章无私的、伟大的、纯真的母爱。教师还可适时地播放当下相关的电影、电视作品以及视频选段,如《你好,李焕英》等,通过视觉的直观刺激,引发学生最朴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学的开展奠定基调。
3.4 分层阅读,深入剖析课文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助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教学模式。分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是将文章由浅至深的进行解读,实现由局部到向整体的思考。是将阅读技巧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融合在课文的教学中,有助于清晰文章脉络,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把握文章情感,使学生学会在脑海中构建课文的整体知识与情节的构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例如,在教学《成语故事》时,可以将《邯郸学步》、《一鼓作气》、《郑人买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展开共同学习,将其分为三个阅读层次:(一、了解故事梗概;二、小组讨论,故事表达了什么深刻道理;三、独立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过自主的分层阅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其内容概括、知识整合的能力。实现横向分层训练,有利于培养阅读水平,实现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帮助学生解读、剖析文章。
3.5 合作阅读交流,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强化互动性课堂的生成,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合作阅读模式是有效激活课堂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丰富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形式,还有利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在阅读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探讨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情感的认知有利于产生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创造出“你来我往”的良好讨论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快速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对文章的基础了解,通过合作式的阅读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弥补文章情感理解的缺失,促进更具全面性的思想感情体验,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距离,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平等交互的师生关系。
例如,以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为例,教师将同学分组,提问: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鼓励发言,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明确:问题一: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问题二:关键词“险恶”;问题三: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学生们通过小组分析探讨,在教师的指引阅读下,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学生通过合作阅读,在课堂的交流与分享中,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文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促进实现情感的升华,有利于维护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展,符合阅读教学的概念思想要求,达到正确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目的。
4 结语
阅读教学是有效践行我新时期新课标改革相关要求,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以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阅读水平为基准,科学合理的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努力创设阅读情景,实现学生阅读方向的正确引导,激发其阅读欲望,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激起课内课外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获得情感陶冶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心,激发文化传承的责任心。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靖县岘塬镇三合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