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浅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双减,育人,定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3 14:01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只有家校协作,共同育人,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双减”不是简单一个减轻负担的事,而是要在减轻过重的课外补习负担和作业负担的基础上,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整体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实际上是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面承重墙,不可或缺。
一、明确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思想是否一致至关重要。“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学生为中心”进行家校合作教育是前提。[5]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秉持共同的教育思想,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而不是彼此对立,因为只有拥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学校和家庭才能够站在同一方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发挥出家校合作教育的积极作用。其次,学校教师应该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耐心倾听不同家长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的不同看法和意见,理性分析家长资源的不同特点,对于积极的、正向的资源教师就应该加以借鉴和利用,而对于负面的、错误的东西教师就应该加以指正和提示,从而转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比如:在制定班级班规时,教师应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并且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家长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校共育对于子女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树立一致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从而做好家校共育的辅助者。综合而言,学校和家庭应该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弄清彼此的角色定位,在家校合作教育过程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
1.着眼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个“主阵地”,力争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效,切实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践行“习课堂”一年多,发现“习课堂”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70%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这种课堂模式,强调任务驱动,时间管理,激励在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习课堂”的宗旨是:回家作业少一点,考试成绩好一点。实现这一愿景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课堂中,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有效的读、及时的习,基本解决了刚需作业,回家作业自然就少了。而习课堂中“习”的环节,每一个同学都在“像考试一样作业”,老师像教练一样在每个同学(特别是学困生)身边具体指导、示范、纠错,天天如此,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差。更重要的是,“习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课前充分准备的习惯、一边抄一遍记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有效使用时间的习惯、独立作业、快速作业的习惯、抗干扰做事习惯、不拿腔捏调的读书习惯等等。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两套大纲”的思想,强调第一套大纲(学科关键知识)要清晰,第二套大纲(掌握关键知识所必须的智力背景)要丰富。他从基本技能(也属于教学内容)角度,提出的“自动化读写”技能,在“习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正是“习课堂”的阅读要求。
2.着眼作业设计,真正实现“减负增质”
“双减”要求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完善作业管理,形成并完善作业系统,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作业。“习课堂”的任务单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重在培养“自动化阅读”;任务二的习,紧紧围绕“第一套大纲”中关键知识点设计,让所有学生能够在有效的课堂内基本消化,做到刚需作业不出校门。而任务四的设计,重在阅读理解和知识运用,是“第二套大纲”,且巧妙地设计了“交集点”,不断地增加适宜的智力挑战,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树立自信。
3.着眼校园精神生活,还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死板的、机械的教育方式,只能扼杀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进而剥夺孩子童年该有的幸福。所以,学校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如组建手工制作、朗读、写作、绘画、武术、舞蹈、合唱、篮球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定期举行读书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定期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来,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
4.着眼劳动教育,还学生健康的体魄
“不劳动,不成人”。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一个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人,他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是很难想象的。劳动不仅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而且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人,其家庭的和谐度、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尽早参加生产劳动 。孩子在懂得劳动的社会意义之前应当感受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劳动能带来快乐,能充实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程翔,郑泽豪.“双减”:让人欢喜让人忧[J].四川省情,2021(09):48.
[2]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68.
[3]国晓华.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困境与突破[J].继续教育研究,2021(0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