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引导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7-09 20:38

  王 妮

  (咸阳纺机学校)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新的要求,老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一改往常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在课堂当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技能。本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方向,关注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总体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教学探究,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008-01

  引言:

  就自主学习而言,是一个以学生自我为核心的新学习模式,同时该学习模式也突破了过去以老师为教学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国教育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小学数学课程上,老师为了指导孩子开展自主学习,首先就需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班级教学环境,同时需要对课程做出合理的设置,并引导孩子主动的投入到班级的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可以增加孩子学习的自主性[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80%—85%的小学生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了学习。长期下来,学生将很难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和很高的教育性。小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深化情感的黄金时期,通过科学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措施

  (一)积极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当前阶段,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对数学自主学习的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在摸索前进之余,树立强大的学习自信心,逐步提升个人学习数学的动力,积极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数学学科的日常学习过程当中。针对此,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逐渐学习体验当中增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并由教师积极为其提供科学指导,便于学生及时解决困难。由此,通过多元化教学资源与内容的融合,丰富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并使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之余,继续滋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便强化个人的学习行为,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综合水平[2]。

  (二)树立明确学习目标

  当前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都存在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主要源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兴趣很难建立。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日常练习的时候经常出现审题不清楚、计算不认真的情况。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目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差别,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并且以此为基础,在课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明确哪些数字是2或者5的倍数,并且明确偶数和奇数的区别。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本节课的特殊数字0,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明确,这样学生能全部掌握本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字在100以内有哪些?学生要想完整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需要有步骤地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这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当发现学生出现抗拒心理时,教师要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并非他们所想的那么困难,教师可以发挥数学水平较高学生的作用,让班级中的学生都向他学习,借由生生之间的影响,以促进班级的整体提升。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让学生了解到,即便是再伟大的数学家,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只有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部分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强,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作用,不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何用价值,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被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借由数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3]。

  比如当学生学习完面积的知识之后,就能利用面积的公式去求课桌的面积和操场的面积等,所学的数学知识点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实例,因此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真正将数学作为一种优化生活的工具,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里。

  (四)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有时单纯依靠学生自己,很难将数学知识理解透彻。教师可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些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当然,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划分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探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尽可能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发挥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鼓励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通过学生的解答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一节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拿到长方体之后,小组内的同学将长方体分别标注“上下前后左右”,并且观察哪些面是相同的、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什么。学生如果能清晰地进行这一问题的解答,就能对于表面积有更好的理解,然后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讨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避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是调动学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解答。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诸多方面尚未得到完善,仍旧需要在后期的摸索当中不断改进。而教师则需要从自身做起,秉承正确的教学思想,通过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集中注意力;通过注意细节的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价机制,及时纠正学生消极习惯。同时,可以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后在集思广益以及合作交流当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并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得到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其在不断加强思维训练的过程当中,主动探寻数学知识的奥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上,为了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老师必须掌握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注意训练他们独立学习的意识,指导他们自主掌握数学知识,这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永侠,郭亮.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2021(07):193.

  [2]沈永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5):42-43.

  [3]李婕.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5):48-4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