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数感的培养策略分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核心素养,数感培养,优化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7-09 20:38

  陈晓文

  (眉山市东坡区齐通小学 620010)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广,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数感培养教育方式,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做到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快速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断挖掘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增强数感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培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009-01

  一、数感的基础定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是极容易提到的代名词,主要是指在个体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通过在一堆物体当中增加或移除一个物体之后,使个体可以快速意识到物体发生变化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快速锻炼,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数量与技术之间联系分辨能力。根据数学的课程教育标准对学生进行数学符号以及现实世界的教育改革,可以使学生建立出初步的数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关系、数与数量运算结果、估计等内容的联系,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其深刻感悟到数学的独特价值和学习意义[1]。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到最佳教育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原则,对学生进行细化阐述数感培养的必要性,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知识探索兴趣。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选择引导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数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教师需要采取引导式的教育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基础的数感思维,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受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积极开展实践性的拓展活动,以自主探索和问答互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表现形式,进而在感受数学存在意义和数的作用的过程中,构建出基础的数感思维。例如:在小学数学西师大版《数的整除》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引导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勇于挖掘问题的最佳解决思路,并且在完成各知识点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构建网络。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相关知识,着重巩固整除质数、合数、约数、倍数等整除数据的特征,了解相关的知识重点,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索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猜号码的互动方式,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数之间的概念变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智能设备出现一串电话号码,当电话号码的第一位是最小的合数时,第二位不仅是偶数又是素数,第三位则是最小的自然数[2]。而第四位和第五位是最小的整数,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探索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案例号码的方式主动询问父母的电话号码,并且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巩固练习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思维。

  (二)挖掘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实践技能

  小学生因为年龄相对较小,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天性,使得学习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数感思维和数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快速体验数学学习独特魅力,进而给予学生主动施展自我能力的独立空间。在此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挖掘创新型的数感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实践技能,强化数感内容的深度讲解,通过问题解决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例如:在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再一次回顾已经掌握的知识重点,进而将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帮助学生认知分数单位,使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分数当中有几个类似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

  因为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方式,通过折、画、写、图、分、说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在相互交流和操作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理解平均分不仅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从而掌握整体1的基础认知规律,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3]。在后续的教育实践时,教师可以拿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月饼图片,引导学生将月饼看作一个整体,使学生思考如果想要取得月饼1/4时,应当如何去分割?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在二人一组的商议之后,共同将月饼分为两半,并且在每半个当中截出1/2的位置是凑到一起时,取出其中一份,即整体月饼的1/4。通过月饼分割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础含义,使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感技能。

  (三)增加综合性生活教育案例,优化学生的数感核心素养

  数学是源于实际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基于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教师可以选择增加综合性的生活教育案例,有效优化学生的数感核心素养,并且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数感思维。例如:在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运行轨迹视频,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数列中各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如:教师可以通过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排列顺序,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并且将其转化成为数学填空的运算题,带领学生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深刻记忆数字的变更规律。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快速培养,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断挖掘教材当中适合数感培养的教育契合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索性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养成独特的数感思维,借助实践活动和数感技巧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桂萍.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J].新课程,2020(47):200.

  [2]陈健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0(2):242.

  [3]康奇妙.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探索[J].亚太教育,2022(11):157-15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