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庖厨图中的祭祀场景解读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庖厨,牺牲,祭祀
  • 发布时间:2023-07-24 09:31

  李如意

  江苏师范大学

  摘 要:汉画像中的庖厨图描绘的是家庭为祭祀祖先神灵准备祭祀食物的场景,作为沟通生死两界的承载物,表达了人们关于生死的信仰崇拜和对现世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一定的祭祀意义,本文通过对庖厨图中出现的动物牺牲以及一系列准备祭祀的过程进行解析,包括屠宰、切肉、放血、烹煮等元素图像,分析选取动物牺牲的依据以及处理牺牲的过程所蕴含的祭祀意义。

  关键词:庖厨;牺牲;祭祀

  据目前所发现的汉画像来看,庖厨图所刻画的是一幅完整的由 “生食”向“熟食”过渡的场景,包含一系列的屠宰、切肉、烹煮等食品加工的画面,这一切都是为供奉牺牲准备的,是祭祀活动的一个程序,“把准备过程图像化,就含有一种象征性,图像就成了真实意图的一种幻象传达。”[1]

  1、屠宰——生之转化

  上文所述庖厨图中的动物基本是以待宰杀、正在宰杀或已肢解的形象出现的,并且出现在庖厨图中具有祭祀意义,祭祀所供奉牺牲基本为死牲,而动物由生到死必然要经过屠宰这一程序,由此可见宰杀这一手段具有将普通动物转化为“牺牲”的能力,“人们希望死亡能够骤至,牺牲由现世生命进入神性生命过程要快,这才不会让邪力有时间破坏献祭。”[2] 因此庖厨图中有许多屠宰场面,宰杀动物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杀牛一般是用椎击杀,杀羊的方式一般是用刀捅羊的耳根,宰杀猪的方式一般是用刀刺杀,而杀狗的方式一般为将狗吊起来,用刀剥之。其他的如杀鸡图一般表现为一人手提已烫好的鸡或正在拔毛,杀鱼图为一人手持刀具在案上剖鱼。由此屠宰牺牲乃是祭祀活动的程序之一,动物得以成为牺牲以实现与神灵先祖交流的目的必要经过屠宰的手段。

  2、放血——以血祭神

  据目前发现的庖厨图看,在宰杀动物牺牲的场景旁多放置盆,应是作盛放动物血之用,为动物放血可能与以血祭神有关。血在古代人民心中一直带有神秘色彩,以血祀神的习俗由来已久,最初表现在以人牲为主的祭祀活动中,杀死的人牲被放在要种粮食那块土地上, 让他的血全部流进被祭祀的土地, 最后连同尸身全部埋进土地。人们相信, 他的血肉之躯作为土地神、农神、五谷神, 孕育着强大的自然生命力。[3] 将血与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联系起来,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进程的推进,以人牲祭祀神灵先祖的恶习慢慢减少,祭天礼仪更加完备,祭礼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动物牺牲成为祭典活动中的主要祭品。《礼记· 礼器》:“血毛詔於室。”孔颖达疏:“谓杀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即杀牲畜取血和毛祭祀鬼神。“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血气即指人的生命,古人早就意识到血是维持人生活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汉代人民用血祭祀,一方面可能在期盼土地的丰收,一方面意在祈求神灵的庇佑,体现在庖厨图中便是将放血的画面置于大的图式之中,用以传达真实的意图。

  3、切肉——祭之礼仪

  祭祀所用动物在经过屠宰、放血的过程之后,下一步便是进行一系列的切割活动,据目前所发现的庖厨图,一人或几人案上切肉以及切完肉之后挂肉的场景颇多,作为死亡的艺术,相信这样的图像出现不只是为了体现汉代人民的饮食文化,还蕴含着汉人的祭祀观念。上文论述血有特殊的祭祀意义,《礼记· 郊特牲》:“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阎祭用气也。”血、生肉、半生的肉都有浓烈的气味,因此奉献它们作为招神的手段。[4] 切肉这一程序本来就是祭祀仪式的环节之一,出于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古代的祭祀活动都严格遵从祭祀的礼仪制度,如在不同的季节里要举行不同的仪式来向神灵进献,祭祀所用牺牲也有所不同,《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其祀户,祭先脾。”孟春正月,祭祀户神,祭品中以脾脏为首,“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孟夏四月,五祀中祭祀灶神,祭品中以肺脏为首,“中央土……其祠中溜,祭先心。”四时中间属土,五祀中祭雷,祭品以心脏为首,“孟秋之月……其祀门,祭先肝。”孟秋七月祭祀门神,祭品以肝脏为尊,“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孟冬十月祭祀行神,祭品中以肾脏为首。用牺牲身体的不同部位来祭祀不同的鬼神以求得神灵庇佑,要严格遵守这样的祭祀礼仪,不然便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庖厨图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动物的肉块以及内脏。

  4、烹煮——熟食祭祀

  如果说上述屠宰、放血等场景体现的是“生祭”的祭祀观念,那么烹煮场景便是“熟祭”观念的直接体现,庖厨图中的烹饪行为主要有炙烤、蒸煮等,包括对果蔬主食和肉类副食等一系列的加工行为,虽然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其目的不外乎只有一个——将食物由生食转变为熟食,进一步体现出汉代鬼犹求食的祭祀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进熟献,送神,还,有司告事毕,六宗燔燎,火大然。”燔燎、火然皆是烧熟牺牲的手段,是进熟献的程序之一,将火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民的饮食观念,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汉代人民的祭祀观念,火是食物由生到熟转变的关键,在人类的观念中火是崇高而又神圣的,在中国原始神话中火是太阳神的化身,将火作为献祭牺牲的程序之一,以祈求人类和大地万物享有太阳的光辉和温度,使大地上的粮食能够硕果累累,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万物永存,含有生殖崇拜的原始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火生于灶中,庖厨图中的烹饪行为也离不开灶,表现出汉人对火的崇拜,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从庖厨图的配置来看,多与宴饮图、狩猎图组合在一起,如果说狩猎图发生在庖厨图之前,为祭祀准备所用牺牲,那么宴饮乐舞便发生在庖厨之后,来参加祭礼的人们享用庖厨图像中所准备的饮食,牺牲便成为沟通人间世界与鬼神世界之间的纽带,实现阴阳交感的目的,“最完美的沟通是交给祭主牺牲肉的一部分,让他吃掉”。[5] 将普通的食物转化为人鬼交流的桥梁,生人通过吃掉牺牲实现与神灵先祖的信息交流。

  结 语

  既然庖厨图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神灵,那么每一幅画面必不是随意而作,将祭祀过程具象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屠宰图像是为了将普通动物转化为祭祀所用牺牲,放血图像的功能是以血祭神,切肉图像主要表达以牺牲不同部位祭祀不同的鬼神的祭祀礼仪,烹煮图像的功能是将生食转化为熟食以达到阴阳双向沟通的目的,是“进熟献”的直接体现,不同元素的图像具有不同的祭祀功能,作为死亡的艺术,庖厨图中每一个图像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汉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汉代人民祖先崇拜的民俗思想以及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42 页

  [2]  [ 法] 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0 页

  [3]  刘兴林《浅谈商代社会的奴隶——兼谈殉人和人牲的社会身份》[J],《齐鲁学刊》1990 年第4 期

  [4]  杨敏《古代文学中的“血”意象表达及审美意义》[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1 期

  [5]  [ 法] 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杨渝东等译《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01 页

  作者简介:李如意(1998——),女,汉族人,籍贯: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汉代画像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