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护理进展
- 来源:今日健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情绪障碍,心理护理,进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30 15:16
王小瑜 曹楠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情况,导致心理应激反应明显产生,如未能加以干预,不良心理会使功能康复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相互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为改善此种状况,众多学者研究了该疾病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基于此,本研究对相关进展做出综述。
关键词:脑梗死;情绪障碍;心理护理;进展
脑梗死属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疾病,致病原因较多,受到缺血、缺氧影响,脑组织发生坏死病变,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据调查,在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占比高达60%~80%,而脑梗死中最常见的又是以脑血栓形成的[1]。脑梗死发病后,大部分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住院治疗时间较长、经济负担较重,导致情绪障碍一定程度的存在,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情绪会负面影响治疗及恢复效果,需加以干预,以能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即综述了脑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心理护理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脑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分析
研究证实,在情绪变化中,中枢神经结构发挥极大的作用,尤其是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若缺血性损伤对上述结构产生影响,那么情绪变化会不同程度出现,以紧张、焦虑为主要表现[2]。临床上,非常常见脑梗死合并情绪障碍患者,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有54%脑卒中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其中轻度抑郁40%、重症抑郁14%,国内学者也发现,脑卒中患者有39.13% 的抑郁发生率[3]。
从病程来看,脑梗死可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康复期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患者的情绪障碍存在一定差异。(1)急性期:脑梗死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该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该疾病发病突然,患者毫无心理准备,发病后,恐惧、绝望、焦虑等心理反应最先出现。研究显示,在脑梗死患者中,产生死亡恐惧感的有79%左右,而出现过绝望情绪的有33%,另有33%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焦虑点主要集中于自己生命能否挽救。(2)稳定期:入院后相关治疗开展后,一定程度的缓解了症状,改善了体征,病情也逐渐稳定,与发病前相比,有所改变生活能力,患者突发疾病时的绝望、恐惧等情绪明显减轻,但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肢体、语言等障碍不同程度存在,使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产生,甚至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拒绝治疗的行为,研究发现,在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中,有急躁表现的可达到70%,而对病愈产生失望情绪的有49%。(3)康复期:病情进入康复期后,多数患者遗留较多的后遗症,受到生活压力、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存在明显不良情绪,据调查,康复期患者有悲观表现的可达到59%、有失望表现的为36%、有急躁表现的为26%、有焦虑表现的为23%,另外,当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和偏瘫时,情绪低落表现更加明显,对日后生活及工作存在严重悲观情绪,甚至个别患者出现自杀倾向。
2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针对病程干预
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开展情况下,不仅患者心理状况能够改善,且治疗及康复依从性会明显升高,利于提高生存质量。在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心理特征不同,要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对于急性期患者,要先对患者心态做出充分了解,允许患者发泄情感,护理人员要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并适当劝说和安慰,让患者心理负担逐渐消除,并逐渐形成正确认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于稳定期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要做出强化,心理疏导要兼具针对性和客观性,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床位重新调整,合理搭配恢复状况良好、情绪开朗患者与恢复状况较差、情绪消极患者,让两类患者取长补短,有效调整其心理状态,同时该时期要注意训练睡眠规律,避免睡眠颠倒或紊乱,保持心情愉悦;对于康复期患者,宣教工作要耐心细致的进行,重点介绍脑梗死康复期相关知识,让其对自身病情形成清楚的、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使过于消极、急于求成的情绪消除,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导,可利用既往康复案例来加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4]。
2.2 针对具体情绪干预
患者如存在明显焦虑情绪,要主动与其交谈,疾病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出来,鼓励患者将心中的想法尽情的表达出来,诉说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从倾诉中将焦虑原因找出,再针对性的干预[5]。对于抑郁情绪较明显患者,着重向患者介绍治疗优势、预期治疗效果、患者配合的意义等,让患者正确认知治疗及康复,甚至能主动配合,患者提出问题时,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2.3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与患者一起,对影响疾病康复的诸多因素做出分析,如不良情绪、不良生活习惯等;采取适当方法转移患者情绪,如听音乐、谈心等,避免对疾病过度关注;引导患者调节生活方式,增加与他人的交流,学会调节不良情绪,使良好心态得到保持;鼓励患者多参与集体活动,如病友交流会,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强化自身康复信心,进而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和康复,改善情绪状况。此外,还要向患者讲解良好情绪对疾病康复的意义,并教会患者自我调整心态,便于其出院后仍能对情绪做出有效的调整,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具体的情绪特征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促进各种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乃至消除,进而让患者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力敏,裴伟琦,何燕.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22):150-152.
[2]李曼.规范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31):233- 236+241.
[3]王聪聪.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J]. 名医,2022(13):138-140.
[4]曹雪,李金花.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5):58-60+76.
[5]鲍海丽.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情绪障碍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06):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