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疼痛难忍,如何护理?
- 来源:今日健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骨折,护理,位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30 15:23
尚涛
(汶川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阿坝州 623000)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创伤,出现骨折之后,常伴随着疼痛难忍、患处变形、局部肿胀,严重损伤时还会出现发热、休克等并发症。骨折发生后,不论患者有没有接受手术治疗,均会感受到很强烈的疼痛感,不仅影响了日常正常生活,也对预后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那么,骨折后疼痛难忍,应该如何护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造成骨折的原因
骨折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长期的运动,或者是受外力过大所导致的,包括暴力或者是意外事故引起的直接撞击,比如车祸撞击致腿部骨折,或者是间接的撞击,比如高空坠落引起的脊柱骨折等;由肿瘤或炎症等骨骼病变,削弱了骨骼,引起病理性的骨折;骨质疏松症能够导致的髋、腕和脊柱等骨折;积累性地劳损,又称为疲劳性骨折,由长期的反复的轻微创伤引起机体特定部位的骨折。
二、不同年龄阶段易发生骨折的位置
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活动情况,容易骨折的部位也是不一样的,但往往骨折风险的位置与年龄是密切相关,儿童骨折易发生于肱骨髁上、桡骨远端、尺桡骨中段、胫骨远端以及肱骨外科颈等部位,临床研究发现,这与该部位骨皮质相对较为薄弱有直接关联。年轻人大多是因暴力性损伤、外伤居多,易发生于四肢、骨盆、脊柱等部位,严重的骨折情况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脆性会加大,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因跌倒或骨质疏松而发生上肢、下肢、肩、腰椎等部位骨折。
三、骨折后的症状
肿胀,在骨折部位,肢体的周围会出现肿胀,肢体变粗,皮下有瘀斑、紫疱、水疱等;疼痛,在骨折的部位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在活动、搬运肢体的时候或者用手叩足跟的时候会出现疼痛;功能障碍,骨折以后病人原来的肢体的功能,比如上肢的抓、捏、拿、握,或下肢的负重行走功能就会障碍,就是通常的不能够走路了,不能够跑步了;畸形,骨折以后局部会出现高突凹陷或者特殊的畸形,比如桡骨远端骨折的餐叉样畸形等;骨擦音,也就是检查或者活动患者的肢体时会听到咔嚓响的声音,叫做骨擦音;异常活动,也叫做反常活动、骨软征,在骨干部位发生骨折的时候会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就像骨头变软了一样,可以屈伸、收展一样的活动。
四、骨折不同时段患者疼痛的机制与原因
骨折发生时的疼痛是由骨折所导致的一种刺激性反应,其疼痛感是由多种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节物质共同导致的反应,与内源性物质的生化机制往往存在密切关联。简言之是因为骨折后除骨皮质断裂外,还有骨折断端损伤引起软组织损伤,包括外周骨膜撕裂、血管破裂,或进一步引起瘀血肿胀,刺激神经,因此可产生剧烈痛感。而骨折术后的疼痛感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软组织损伤、神经末梢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等均十分明显,这有多方面因素,如手术以后,麻药效果结束,所以疼痛的症状就会出现;骨折以后虽然做了手术,但是骨折的地方并没有长好,所以还有疼痛症状的出现;手术治疗对骨折区域的肌肉软组织神经有损伤等。
五、骨折后疼痛护理的措施
1、伤口护理,开放性骨折或者骨折术后的病人应该注意伤口的护理,如果敷料有渗出应该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换药,肢体特别肿胀的病人应密切观察,以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出现。骨折病人经过整复和固定以后,要特别注意观察石膏或夹板固定的是否太紧。经常检查石膏或夹板边缘的皮肤有无受压情况,如发红或破溃时请医生处理。对石膏固定的病人,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需要平整无皱折,定时翻身,以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心理护理,骨折病人大多活动不便或需要长期卧床,生活上需要照顾,对身体的恢复考虑较多,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细致周到地护理,家人有什么不愉快之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来,常伴随不良的心理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往往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骨折伤口恢复。因此,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十分关键,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引起病人的误会,经常同病人交谈,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亲切,增强康复的信心,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与配合度。
3、便盆的使用,卧床的病人大小便需在床上用便盆来接,使用便盆时,用枕头垫高上身,如果需长期卧床可将床边开洞口,大便时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垫一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缘下垂于便盆,保持清洁。
4、预防垂足,注意保持伤肢功能位置,床上应备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压,预防垂足,术后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可以用枕头等较软物质垫高骨折处,从而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防止骨折部位过度肿胀。
5、加强术后功能锻炼,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下床活动,即使无法下床也要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发生在下肢部位的骨折应该注意早期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避免僵硬,发生在上肢的骨折应该注意早期功能锻炼以避免关节僵硬,发生在脊柱的骨折应该遵从医嘱进行定时翻身,避免压力性损伤、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6、药物护理,骨折患者疼痛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使用镇痛药物,在给药途径上,可选择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3 种方式,一般结合患者疼痛特征及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剂量,做到有针对性,给药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镇痛反应及身体各方面的动态变化,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另外,也可以采取预防性用药,即对于一些疼痛明显、原因已经明确的患者要及时给药,做到预防性用药。内服药物常用的是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罗非昔布等;也可配合一些促进循环代谢的药物或中成类药,如活血止痛胶囊、接骨七厘散、龙血竭胶囊等;疼痛非常严重的,还可以考虑一些阿片类的药物。
7、健康教育,患者常常缺少对疾病的认知,焦虑或不良的心理情绪较多,对治疗护理质量有很大影响。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治疗、术后疼痛及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可以对自身病情和治疗手段有清晰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8、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要多吃一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钙质的营养物质来促进骨折部位瘀血肿胀的吸收,消退和疼痛的缓解。
科普小结
民间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所以,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骨折之后,我们必须要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疼痛感,增加疼痛耐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