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策略探究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有效阅读,因素,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9-22 14:11

  程晗

  江西省上饶市第十七小学 江西上饶 334000

  摘要:阅读作为语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的不足,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高质量阅读课堂,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因素;策略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全覆盖,将教学资源过多地集中在文字和语段层面,而对情感方面则投入过少,以至于课堂阅读教学呈现出公式化、模板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体会到深层阅读的价值和趣味,并不利于阅读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就当前的小学语文发展而言,充分思考并改良阅读教学的模式是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语文阅读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阅读活动的实施要围绕学生展开。阅读作为一项学习行为,其需要依靠学习主体的主动行为才能够予以完成,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会对阅读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学生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即感兴趣那么他们会主动进行阅读,不感兴趣则不去阅读。而能力会直接决定他们的阅读效果,即阅读能力强则可以完成一定难度、一定量的阅读,阅读能力弱则无法完成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予以激发,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心智发育的差异予以设计。而能力需要学生在不断阅读过程中予以积累,所以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以长期性规划做好对学生的认知启发,由此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进步。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对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就是说教师进行哪些内容的教学,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都会照单全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保证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有效,让学生可以在有效完成阅读的同时,感受到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和内涵,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活动中精心选择阅读素材,使阅读素材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在实践教育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现象,这会导致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阅读素材选择方面都会出现不恰当、不科学的情况,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工作由此进入到误区之中,促使阅读教学效果根本达不到理想状态。所以,为了让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更有效,教师必须要做好对自身方面的因素管理,以确保阅读教学工作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科学、高效地予以开展。

  二、语文有效阅读的实施策略探析

  (一)加强阅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白纸上写什么,学生就会得到什么。所以,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对他们的阅读指导,以最科学的方式和态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可以获得知识水平方面的进步与提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能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为基础,保证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学习效果,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例如在《囊萤夜读》这节内容学习中,因为课文内容是文言文形式,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以信息技术与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由此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视频内容,以动画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囊萤夜读》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其次,教师以陪伴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他们一起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翻译和理解,让学生能够成功将古文内容转变成为现代文故事,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接着,针对课文中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古文与现代文在表述方面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借助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比自己与车胤的学习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以更好的态度分析和探索阅读内容,从而了解作者在阅读中要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

  (二)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融解“冰层”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指导小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摒弃“唯考试论”的偏激想法,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开展工作,更不要为了应对接下来的考试任务而盲目求快、求速,而应将具体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定力,通过增加文章的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后,教师要按照“结构”“修辞”“人物”“环境”和“情感”这几个板块顺序开展主题性强化,将总体目标分割成若干个小目标,实现强化行为的逐次进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文章的篇幅和题材、体裁容量上表现出渐进性,要从短文做起,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题材和体裁入手,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带领学生慢慢向长篇文章、新式题材和体裁过渡。最后,在各个阶段的引导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性的强化,对学生各个方面的阅读能力进行立体式训练,以此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比如,对于年龄较小、阅读经验较少或者阅读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一开始可以不选择完整的文章作文训练素材,转而将一些短文、节选段落乃至简单的句子呈现给学生,控制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另外,教师还可将一些具有幽默感的笑话、谐文,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流行歌词、益智段子适当地引入到训练中,让学生读起来更有趣味感。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教师应适当增加阅读材料的篇幅,增幅应控制在20%~30%之间,同时减少趣味性内容所占的比例,更多地向亲情、成长等主流题材靠近。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型教育方法,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

  参考文献:

  [1]马俊珍.书香滋润心灵,阅读丰富童年——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研究[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5):28-2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