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
  • 发布时间:2023-09-22 14:13

  李学莉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0060

  摘要: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教师要认识到语文知识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积极的进行课堂部署,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努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素养;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

  引言:

  基于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多元化的措施,进行课程的创新活动,深度的完善教学体系,引发学生的共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引领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以致用,形成高效、优质的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是最接近学生实际生活,可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宣传传统文化,将学生遗忘的内容重新引入,以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同时,教师要在课堂内适当地导入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借助互动交流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就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让学生学习廉颇顾全大局、勇于改过的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彼此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借助学生打架的情况与廉颇、蔺相如的事情进行比较,并将蔺相如出使其他国家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带领学生分析廉颇对蔺相如态度转变的情况,进而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随后,教师要指引学生主动说明自己的错误,比如,不应该记恨同学、不应该与同学争夺物品等,宣传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教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帮助他人,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以此不断推动学生的思想文化,逐步树立学生诚信、友善、爱国的性格特点,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开展演绎活动,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历有限,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稍有不足,致使学生在学习时知识将部分内容记下,却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且缺少良好的运用能力,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地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能力。例如:在实施《坐井观天》的教学时,教师以演绎活动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首先,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来利用硬纸板制作“井”的道具,该道具具有一定的高度且下面留有入口。随后,教师在班级中选择两名较为活跃的学生,分别让一人扮演小鸟的角色,一人扮演青蛙角色,并让两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完成演绎活动,在完成演绎后,让两名小学生表述自己角色的感受,最后,教师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到“井” 中,并根据自己的见识来组织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养成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思维发展较为有限,导致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与内涵理解不足,致使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差,且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效借助有利条件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中内涵和情感的理解,让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例如:在实施《慈母情深》的教学时,教师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充分利用课文与信息技术来加强小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中的情感起伏变化在网络中寻找适合的音乐素材,并根据课文阶段的变化对这些音乐素材进行剪辑,并进行整合编辑将其制作成一个与课文内容中的情感与内涵相契合的云月素材。随后,在教学时,教师选择一个相对优秀的学生以饱含情感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在其朗读的过程中播放制作好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素材和饱含情感的朗读下触动内心,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学生的情感成长与思维发展。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大多数小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于文化的认知与极为浅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文字之中的特殊之美,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美景与情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其中的美,并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例如:在实施《咏柳》的教学时,教师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情境的推动下充分体会诗词之美。教师根据诗词中的主题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和记忆室外的大柳树,使学生对柳树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教师让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颗硕大的柳树,并引导学生根据诗词中的描述来想象一下自己在树下玩耍或静坐的情境,并再次朗读诗词,让学生在想象、视觉、诗词韵律的带动便充分感受到诗词中的美景,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年龄尚小,其思想也极为单纯,在对文化的认识上还处于一个白纸,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也较为有限。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思想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基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创新设计,诸如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演绎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等课堂形式,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等综合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拓展策略[J].科教文汇,2018(07):101.

  [2]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 (20):17.

  [3]邵日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J].文理导航, 2021(05):52.

  [4]刘卫华.立足核心素养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J].散文百家,2019(10):9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