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语文朗读习惯的有效培养研究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 关键字:朗读习惯,小学语文,培养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0-06 15:57

  吴慧娟

  (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

  【摘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最为直接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习语文课程中最为关键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字里行间的节奏和情感。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语文朗读习惯也是如此,所以需要老师对小学生的朗读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新课标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朗读习惯;小学语文;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6-003-01

  朗读的表面含义是把文章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念出来,但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能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能力,朗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们清晰响亮有感情的将文章读出来,并真正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感,才是达到了语文朗读教学真的的目的。

  一、在语文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打开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能够积累词汇、熟练句型,能培养正确、清晰、流畅的说话习惯,有助于提成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唤醒人体视觉、听觉等器官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大脑的记忆力,通过不同声调的变换,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大脑中,起到联想和感知的作用。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的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在早自习期间安排晨读,一方面唤醒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一方面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也会带领学生们朗读,形式多样,让学生们增加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感受文字的魅力,对于理解文章有着积极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功,特别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振奋学习的激情,对生活充满自信,为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目的性不明确

  目前校园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读书时间相对较少,一节语文课大约40分钟,老师让学生们朗读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三五分钟,对于语言文字能力掌握较差的同学,可能连一篇文章都读不完,有的同学存在侥幸心理,根本没有用心去读,虽然声音响亮,但是听起来像“念经”一样,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从而使朗读事倍功半,没有达到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目的。

  (二)教师缺乏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为考试也不考朗读,对于让学生们朗读,也没有使用较好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淡。学生朗读完文章,老师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评价,在朗读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指导,班级里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朗读习惯,从而使学生朗读的积极逐渐下滑。

  (三)学生朗读的面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管是预习的朗读还是讲析的朗读,往往都会叫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去读,其他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规规矩矩的听,得不到朗读锻炼的机会,对于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没有得到帮助,也不利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三、对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朗读习惯的研究策略

  (一)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年级等级、每节课所学的文章内容状况来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像低年级的学生或者文章内容相对较长、不容易理解的,可以把朗读的时间适当的延长一些,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读完整篇文章,并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感情运用恰当。在学生刚刚学习朗读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切记不可让学生不带任何情感,匆匆潦草的将文章读完。在每次学习完朗读之后,老师应该留几分钟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意识到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去改正,正确的朗读文章,领略文章的内涵,让朗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掌握恰当的评价时期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进行语文朗读的学习过程,可能会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不敢去读或者敢于去读但是读的方法不正确,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朗读过程中进步较快的学生,老师应该适当的正面评价,多多鼓励学生,真正出现朗读不准确的地方,老师应该在课后选择恰当的时间给与指导,不可以直接在课上持否定的态度,避免学生对学习语文朗读失去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时间对学生做出正面的指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三)拓展小学语文朗读学习的训练面

  小学是培养语文朗读能力最为关键的阶段,可能因为年龄小,学生们一时间不能坚持下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全班的同学对朗读都有积极性,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去朗读。传统单调的朗读方式或让学生对文字失去兴趣,读时间久了口干舌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朗读意境,或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或设置相应的表演情境等。例如:在学校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日月潭》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多朗读几遍,带领学生们熟悉一下文章内容的大体内容,然后可以设置旅游的场景,问有没有喜欢旅游的?或者喜欢当导游的?让同学们当个小导游,带领其他同学领略《日月潭》的风景。活跃了课堂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束语: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多多练习、多多朗读、敢于朗读。小学的语文课文相对简单,正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最为关键的时期。教育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新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刚.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 新课程研究,2021(02):125-126.

  [2]孙永涛,吴清丽.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研究[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0):60.

  [3]仝金钟. 语文教学中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研究[J]. 成才之路,2015(31):40-4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