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1-25 16:48

  杨敬宇

  (德州东城中学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文章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跟随老师的步伐推进课堂教学。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审美技巧。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3)10-001-01

  当前的初中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缺少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始终从个人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并未采用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美术思维,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与美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不仅如此,教师尚未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生活化情境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变得机械、木讷。

  一、围绕课时主题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美术课堂及美术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成为艺术创造者的热情,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以“描绘我们的校园”为例,为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利用生活化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校园生活的印象。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校园哪个地方的景色让你印象极为深刻?”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回忆,在脑海中再现校园的景观。此时,学生1 回答:“我最喜欢校园操场的柳树、花丛,里边每一朵小花的颜色都不一样。”学生2 回答:“我最喜欢校园的教学楼和各个班级的绿色植物,看起来既美观又时尚。”

  教师结合校园不同地方的美丽景观,让学生阐述印象深刻的理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分享故事,丰富情感体验,为更好地鉴赏校园景观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建筑的外观特点,并分享其他班级学生描绘的美丽校园,帮助学生理解由于人的视平线高低不同,每个人的景物构图也就不同。取景时,大部分学生将主体景物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的画面看起来更符合视觉美感,从而塑造出优美、温馨的校园空间。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审美鉴赏,对取景、构图、透视等技巧的应用形成正确认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校园内部各个角落的优美景观,学生结合自身喜好,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出发进行构图,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校园景观。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加形象艺术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为营造更具氛围的学习环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引导者的身份,搭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与学生一起感受美术的魅力和精彩。

  以“春天的畅想”为例,由于代表春天的颜色多种多样,所以教师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感受丰富色彩的机会。为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分享自己春天户外活动的经历。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你们都参加了哪些活动啊?”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流连忘返,他们纷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1 回答:“春天到来的时候,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到山上踏青、摘樱桃、挖野菜。”学生2 回答:“我们到草莓种植园,那里有许多新鲜的水果。我还和伙伴们去野餐。”学生的描述让春天的景象再现课堂。教师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结合他们的描述播放课件,让学生一同观赏春天绽放的桃花、樱花。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产生了形象认识,自行探讨、交流不同季节背景下的艺术世界,利用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每一刻,给日常生活增添了多样色彩。

  三、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活跃学生艺术思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充分发挥课堂价值,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正确把握课时主题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活跃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以更具创造性的眼光审视周围环境。其中,良好的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艺术世界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其读懂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所以教师要运用好教学平台,发挥其最大价值。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画法千变万化,艺术风格也不一样,山水画不仅展示出我国壮美山川的自然之美,也反映出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每幅作品都蕴含画家对天地之大、天地之美的无限深情,意境创设也成为中国山水画之魂。以“寄情山水”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作品,带领学生鉴赏不同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观。不同作家的黄山图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譬如黄永玉的作品浓墨重彩、层层递进,而宋文治更注重细节,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为增加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分享画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正确把握画家的艺术风格。

  为检验学生对“三远法”技巧的应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感受自然山水,让学生结合个人喜好、情感体验创作内容。美术创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让学生在美术技法运用中更加突显自身的个性审美。另外,教师要搭建户外展示平台,让学生谈谈对山水画的鉴赏体会,以此了解更多学生的审美取向。

  四、充分发挥预习任务价值,鉴赏生活民间艺术

  为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文化,提前感知文化之美,并通过课堂赏析认识民间美术的种类。

  以“我国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为例,为充分发挥课堂价值,教师可以围绕课时主题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从朋友、父母处了解家乡的传统民间技术,并将准备好的资料、民间美术作品带到课堂,在展示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1 介绍:“我们当地的木版年画较为著名,大部分都是以祥和、幸福的题材为主,过年的时候装饰家里的环境,感觉特别有文化氛围。”学生2 分享:“我奶奶经常制作一些民间玩具,如布老虎、狮子滚绣球挽袖,看起来色彩十分鲜艳,而且听说这是对小朋友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 此时,教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不同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如刺绣、民间陶瓷、印染等技艺,并分享生活中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视频,让学生懂得传统工艺品的来之不易,对生活中的文化传承者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

  总而言之,教师应秉承“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花”的发展理念,主动进行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究,以此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鹏.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J].新课程(下),2019,(11):195.

  [2]王玉霞.浅析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J].智力,2021,(10):35-36.

  [3]倪诗怡.浅谈初中美术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117-11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