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工作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徐勇军

  2022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同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实施专项培养计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出台专项培养计划是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人才需求重点领域,加快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是深刻理解实施专项培养计划的重大意义。为适应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亟需一大批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德技并修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就是工作在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技术的实践者、工艺技术的设计者、技术难题的解决者。专项培养计划基于企业需求,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由项目企业设立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提前确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专项培养计划对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是牢牢把握实施专项培养计划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实施的领域和岗位。作为校企联合学徒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实施,而是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三个重点领域。并且也不是以上三个领域的所有岗位都实施,而是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的以上领域技术岗位。二是培养形式。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按照需求先行,由有关部门征集遴选项目企业和学徒岗位,再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动员有关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协商,校企联合制定方案、签署协议、联合申报。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三是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在招生选拔标准、考核评价中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设立淘汰机制,实行动态择优增补,探索项目企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独立承担学分课程。

  三是着力做好实施专项培养计划的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教育部等相关单位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制定周密的部署方案,确保专项培养计划按要求顺利实施,同时对参与的企业和学校给予激励保障政策。二是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专项培养计划应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做好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四是做好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将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学校教师与具有教学能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指导岗位实践教学。

  责任编辑 魏家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