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群建设思路探讨——以华强职校金融事务专业群为例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专业,建设,思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1 13:32
文/深圳市华强职业技术学校马慧连
专业群是由几个既有差别又关联紧密的专业自主组合后,把加法发挥出乘法效能,解决传统模式下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局限性,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节约培养多维能力人才的成本,实现中职学校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笔者就所在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群的建设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该专业群的各项建设目标达成提供借鉴。
专业建设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职函〔2020〕22号)要求,金融事务专业群是华强职校创建高水平中职学校的其中一个建设项目。专业群该如何建设才能适应行业和专业发展、对接相关岗位群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呢?学校组织专业群建设团队进行了多维调研、专家论证后,逐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建设思路是围绕“融-引-建-创-机”五个字开展的。
一、以“融”为黏合剂,强化组群逻辑
金融事务专业群(含金融事务、会计事务、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组群逻辑是什么?组群后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群建设资源能形成怎样的效能?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问题将影响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群内专业可以“融”什么?怎么“融”?这是首要思路,也是组群逻辑的关键。
(一)“融”岗位群能力,交叉关联强化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财经商贸产业链也出现了大变革:直播带货横扫实体门店经营、扫码付款秒杀现钞交易、RPA机器人及OCR技术高效精准运用于财务、数字人民币替代钞票质感、互联网金融颠覆柜台交易……随着财经商贸产业链(以资金运营、筹集、核算、管理为主干线)的业务不断交叉或融合,岗位链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企业对人才链的需求规格也往多面化和高层次发展。如果中职教育沿用传统方式,开设的专业各自为政、师资不提升、教学条件不更新、育人模式不变通,如何适应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
因此,分析财经商贸产业链中的相通岗位能力,才能抱团取暖、结成同盟。建设团队首先进行了企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对金融事务、会计事务、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关联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及特征数据进行收集,梳理专业群的人才需求量、薪资水平、工作经验及学历要求等,再进行专业群共性岗位和专业特征性岗位分析,从而确定专业群的拓展岗位,最终形成“综合可培养岗位”,为专业群建设的“融合”打下基础。
(二)“融”人才培养目标,资源共建共享
在进行企业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财经商贸类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相同点: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本职岗位有积极学习的态度、掌握日常网络办公技能、有一定的财经素养知识、能独立思考并善于表达等。其中,懂电商经济业务的财会人员、了解会计业务核算的电商“多面手”,对经济信息有敏感度的金融从业人员等则是这类企业“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首要选择对象。
这给专业群的“融合”切入口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建设团队对群内的三个专业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现有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条件进行重新整合和匹配,保留各专业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外,设置了公共课程模块并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交叉与融合,以一家之长补他家之需。如会计事务骨干教师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会计基础拓展课,让电商学生看懂报表结构,了解利润的形成尤其是营业成本的构成;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则为金融事务专业学生开设市场营销拓展课,将理财产品进行规划和介绍,分析顾客心理,了解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偏好等;专业群师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群共享课程财商英语的教材学材资源;企业ERP模拟运营则采用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共同开展专业群学生财经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课题研究;定期开展专业群内学生技能交流等。从课堂到课后、从教学到德育、从学生到教师,群策群力,营造出“一群三专业、建设共相商”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专业群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建设任务。
二、以“引”为标尺,保障建设成果质量
该如何稳步推进专业群各项建设任务并取得有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呢?首先要明确专业群各项建设任务的标准是什么,采用不同的标准将影响建设成果的质量。
(一)深度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标准
专业群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可以在校企共建中把企业标准与教学环节设置相结合,增加专业实训的真实性。如纳税实务课程将企业的纳税征缴业务作为案例,让学生准确填报项目和计算应纳税额,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最终做出合理正确的税额,从而实现课程理实一体化的目标;互联网金融课程可借助金融企业的大数据和仿真交易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模拟交易;证券交易与实务课程授课时间可安排在交易时段,并将课堂环境营造出现场交易的氛围,课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模拟炒股大赛;网络直播带货课程学生可以采用直播仓环境进行实战,教师成为带货学生主播的粉丝,及时留言参与活动和指导等。这样专业群内的核心课程教学效果才能贴近企业的标准。
(二)推进1+X证书,引入行业标准
国家1+X证书和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推进,促进了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专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专业群建设团队通过调研和论证,采用“书证融通”或“岗课赛证”模式把证书评价与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专业群的职业教育质量与行业标准相匹配。专业群已完成多个财经商贸类的1+X证书的师资培训、制定了“书证融通”的课程标准、建设了教学资源和题库、形成“教—学—训—考”的有效组织形式。前后组织多批学生参加全国1+X证书考证,通过率均在98%以上。
(三)以国家新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
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下发后,专业群将根据国家公布的新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开展充分的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新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将专业群的授课对象、课程目标、实施环节、教材学材、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三、以“建”为抓手,提升软件硬件水平
专业群建设重点是要提升教学条件(软件和硬件)的质量。如果具备最新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专业实训基地,而没有优秀的师资来善用和巧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硬件终将折旧成为废品。同理,假如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责任心重、专业水平领先的教师队伍,却没有代表新业态新技术的实训设备或教学基地,要培养新时代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也只是“纸上谈兵”。
(一)“建”创新教师团队,提升软实力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创新队伍是专业群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团队成员是落实各项建设任务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水平也决定了专业群建设成果的质量。专业群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专业特性、成长阶段分配任务,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和提升的途径或者资源。
1.制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教师下企业脱产学习、参加省培或国培、1+X证书师资培训等来拓展专业视野和素养。参训教师再向群内教师介绍所学的先进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分享企业培训心得和体会。营造群内教师与时俱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工作风气。
2.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教学相长
专业群采用“老带新”或者“强强联合”的模式把教师分配到各个比赛任务中,落实“岗赛课证”的教学改革。备赛师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从钻研竞赛规程入手,剖析考点、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取得的效果明显。仅2021年,本专业群获得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达13人,7位教师获(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3.建设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专业群采用“内引外培,校企共育”的方式,聘请多名财经商贸企业精英为兼职教师或建设专家顾问。群内“双师型”专任教师达90%以上(含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税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国际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师、跨境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联合企业培养核心课程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与交易、会计电算化、电商直播与运营、智能财税、企业财务与机器人应用的主讲教师。为专业群的师资建设和教学过程注入企业参与和评价的元素。
(二)“建”创新实训基地,提升硬实力
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链上“宽基础、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根据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来整合校内外的专业群建设资源,力求打造成“资源共享、高效精炼、全面丰富”“校内能仿真实训,校外能上岗验证”“全过程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学综合实训基地。力求输出的人才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服务产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1.整合完善提升现有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组群逻辑的关联性,将金融事务、会计事务、电子商务专业原有的实训条件进行整理,将能满足专业群相通技能的实训资源进行整合(如智能财税、数据分析与应用、营销项目设计、办公软件技巧),对不能兼容的实训条件进行个性化设置(如银行证券仿真场景、电商直播场景等),发挥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多功能,将专业群技能竞赛训练室拓展成兼备群教学研讨会议室、专业群教学荣誉展示室、专业历史文化VR室、资料档案室等功能。这样原有的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又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资金。
2.合力开拓专业群产业链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群是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结合,最终成果则应体现在人才链的输出质量上。如果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或者条件不达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则无法得到实践检验,更不能证明专业群建设的产出(人才)是否与行业、产业、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所匹配。而要建设“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是需要“校政企”三方大力支持的。目前本群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代理记账公司、金融科技创新公司、商贸物流企业中开展,近两年校外实训基地对群内学生的实习表现满意度逐步提高。
四、以“创”为内驱力,提质培优做出特色
如果以应付的态度建设专业群,团队将很难做出示范作用。应从各专业的基础出发,分析自己的优势,列出存在的短板,借助建设任务,从内在的驱动力入手,旨在带动专业群教师整体发展、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掌握行业企业新技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职人才为己任的态度去开展工作。
(一)创出品质
专业群是否能产生品牌效应?有多少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是否有省级创新教师团队?是否有名师工作室?是否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多少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有多少教师自编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有多少省级课题立项?这些不仅仅是专业群的建设任务指标,同时也是区别其他同类专业群创出品牌效应的品质标志。所以,需要用创品质的内驱力去带动整个建设团队朝着更优更强的方向做。
(二)创出特色
创出品质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则是锦上添花。可以从“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找突破口。要把专业群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明显优势和特色并非易事,但每一个项目都做不出自己的特色,建设团队也需要进一歩思考。本群这两年的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生技能大赛服务、推进1+X“书证融通”、双师型队伍建设、校企课程资源共建等方面。
(三)创出示范
如果有“创品质、创特色”的内驱,再往专业群的建设亮点上加大力度,就能做成典型案例,这也是各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体现。有的专业群以引企入校解决了学生实习受专业限制的瓶颈;有的专业群形成有效的教师发展提升模式;有的专业群在教学信息化和课程思政改革上一马当先;有的专业群与企业深度合作,创造了产教成果等,从而使专业群达到示范领先的成效。
五、借“机”发力,走出新路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新,都会对某些产业或岗位产生危机或冲击,如果能正视它、接受它、了解它、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危机也许就蕴藏着生机,随之迎来新机。如何利用专业群的建设契机,让各专业设置更合理、教师能快速成长、教学资源良好更迭、实训条件科学匹配、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呢?
(一)本专业群的危机和生机
金融事务专业方向为银行和证券,经过调研,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起点很高,中职学生学习本专业主要目的是掌握金融事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接续高职和本科同类专业打下纵向拓深的基础。以往的实训实习环节与金融企业真实岗位能力匹配性和关联较小。随着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核心专业课程得到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协助,教学效果与实际企业岗位的关联性加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岗实习的困难。
会计事务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财政部正式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财务人员未来职业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初级会计人员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机。而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是一个提升财务人员起点的信号。针对当前智能财税或财务机器人或财务RPA技术逐步成熟和大量使用,专业群及时推进师资能力提升和培训,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教师掌握财税新技术,借助财经智能化课程实训基地条件,取得了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实现的良好效果。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有力背景,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速度在40%以上,但是高精尖人才输出速度跟不上,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的竞争性非常大,不进则退,除了要满足“立德树人”任务,更要给学生融入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借助校内电商仿真虚拟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能真实体验电子商务的变化,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二)专业群的“新机”
围绕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育人的建设思路,从专业群的协同发展需要出发、匹配区域产业需求,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以企业行业的标准或需求进行融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能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找到亮点,也就找到专业群发展的新机。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代理记账公司反馈熟悉电商专业的财会人员比较稀缺;档案技术服务企业反馈熟悉电子财务票据和具备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工作效率非常高;电商企业则希望多招聘懂资金运营的商务人才;金融科技服务及理财投资顾问企业则对具备良好财经素养的人才非常欢迎等。这为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行业需求提供了方向,也为群合力发展找到了新机。
综上所述,专业群的各项建设需要不断地推进、论证、调整、完善,建设思路也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本专业群建设团队应多听取企业和专家的建议,多向其他专业群学习有特色有成效的建设经验,从而顺利完成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和目标。
责任编辑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