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探究

  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蓓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关于劳动教育的推进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并明确指出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劳动教育重要地位的同时,更直接指出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德育价值。因此,深入探索并正确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以正确的手段引导劳动教育进一步发挥德育功能,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思考

  劳动教育的本质属于生产性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行为”[2]。放置于高等教育的语境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还需要考虑到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即高等教育所展现出的高深性与人才培养的专用性。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考虑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高校劳动教育还需要同高等教育内部的运行规范相结合,即把握住高等教育所蕴含的高深知识的发展特性,伯顿·克拉克对此有深入的剖析,认为高深知识应具备专门化、自主性、无止境性、累积性与不易获得性。[3]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显著差异性,应保持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术性、专业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该转向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智慧与创造力解决劳动实践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劳动教育还需要考虑到学科专业特性,高等教育内部划分为多个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专业表现出不同的专业性特征,从社会发展对新时期人才提出的要求可见,新时期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实操能力,这同样对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高校劳动教育既需要设立一般的劳动教育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专业顶岗实习、产教融合、专业双创教育等个性化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智力成果的转化,使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亦可看出高校劳动教育指向了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以个体的人才培养来回应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息同止,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精神品质的培养。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人才培养必须时刻将修身立德作为根基,高校劳动教育正需要在有目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组织中,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三个层面发挥出应有的德育功能。

  (一)培育道德认知

  劳动可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内容,而劳动教育最早亦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的谋生活动,劳动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载体便是劳动过程,人类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道德性与自律性的约束规则,因此人类在参与劳动实践时,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不仅接受劳动技能的教育,还接受着针对劳动实践形成的约束规则的认知教育。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切实感知劳动实践形成的约束规则,从而形成基础的道德认知,对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同时,学生在躬身体验的劳动实践中,同样可以通过感知劳动岗位的分工、劳动责任与义务的履行、劳动对象的关系建立、劳动成果的共享等,准确理解劳动实践所孕育的道德法则在庞大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自然具有培育道德认知的德育功能,可以帮助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养成必备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精神。

  (二)促进道德情感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若想在道德情感层面发挥出应有的德育功能,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性质,即劳动教育所表现出的劳动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于道德生长的场域内会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改变自我本质力量来适应对象世界,这一过程也是其确认自我本质力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与领悟其所存在的对象世界,实现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的靠近与转化。当然,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一点在于其以劳动为根本载体,目标在于以劳动实施教育,以帮助学生在确认自我本质力量时做到清晰地辨别出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间的差异,从中感知并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道德心理的生成逻辑角度,当学生可以做到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时,便可以生成道德情感。当自我意识与劳动实践所蕴含的集体意识与规则意识交互时,学生也可以做到正确地处理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关系,从而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外化道德实践

  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最终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加以检验,也只有外化道德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拓展劳动教育的成果。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虽然在实践中已经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然而,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劳动教育体系尚不成熟,存在劳动形式大于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认知片面化等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从知性德育到实践德育的转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劳育德。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要求德育开展必须突破狭隘的时空限制,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理论说教转向道德实践。劳动教育作为兼具劳动性与教育性的教育形式,恰恰满足了德育发展所需,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域内去感知与践行道德法则,并于劳动实践中实现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发展,最终将内化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外化到现实的劳动实践中,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三、充分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构建以德育为圆心,以劳动教育为半径的协同化劳动德育格局,以此格局为基础,从科学理论、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家校社协同、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路径探讨。

  (一)以科学理论为先导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参与劳动,也并非简单地走过场,而是要借助劳动教育这一手段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应基于劳动教育的时代精神及价值内涵,充分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控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实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并逐渐内化为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

  (二)以课程体系为基础

  高校劳动教育想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首要前提就是构建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渗透其中。与此同时,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并且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更具针对性地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层次化、阶段化的设计,并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彰显系统性、思想性、实践性与趣味性进行深度探究。以课程为引导,使学生在多样化、情景化的实践中感悟劳动的本质。

  (三)以师资力量为关键

  优秀的师资是高校劳动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为此,高校应将劳动教育引进培训范畴之内,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以此强化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劳动教育的本质,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具备的实践教育、幸福教育、生存教育、创造教育等属性。从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积极引导教师在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榜样效应下强化劳动教育的开展,以此进一步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

  (四)以多方协同为支撑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开展主体,有必要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机制,以此形成合力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为此,高校可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借鉴“理实一体”体系,在校内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便于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实践;在校外建立基于实践的劳动培训中心,与社会组织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以实现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强化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家务劳动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渐养成乐于劳动、甘于劳动的习惯,从家庭层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德育格局,能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德育养成。

  (五)以科学评价为保障

  科学评价是高校劳动教育德育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导向。2020年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评价,并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纳入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学习及相关实践情况。为此,高校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必要在相关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将德育元素细化为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将其引进考核评价之中。

  目前,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逐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劳动形态也发生改变。高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明确劳动的内涵,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借助劳动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必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亚.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S01):3.

  [2]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7.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14.

  责任编辑陈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