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伙伴抑或桥梁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具,伙伴,桥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26
文/陆 激
值此初春,行业春寒料峭,而AI临门窥伺,正适合抛开现时纠结,想象未来。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远眺百年,那一刻尘埃落定。也许可以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100年后,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依然还在;第二,AI历经一段辉煌,又被更先进的“类人智能体”所淘汰。
彼时,AIGC的内在机制或经反复迭代日趋深邃,而其工作边界则早已被厘清。有三个因素决定此事不会一蹴而就:首先,算法“神经网络”不可知的迷雾让任务极其繁重;其次,也许还不能指望借AI来认知AI;最后,AI工具本身更新太快,旧疑未决而新惑又生。彼时,建筑师们依然任劳任怨,或作为廉价匹配的操作者,或化身文化意志的载体,而充盈其间的,正是表现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的AI及其新的替代者。彼时,建筑仍是显学。
虽然在当下形形色色的大模型中,AI的精巧能力多数还仅止于对人类的模仿,少量超越性所凭借的仍是算力而非“智慧”,但机器在能力上超越人类并不稀奇:人类上天入海,挥扬速度与激情,从来有赖于器具辅佐。人们有理由认识到,同为能力,体能和智能不存在任何壁垒,也应当放下虚荣,接受机器不仅会替代人类从事“体力活动”,同时也将接管很多“脑力活动”。
因此,人们应当准备好与机器携手,比如让人类建筑师和AI建筑师一起工作。就像阿尔法狗提升了围棋领域的“认知”,有理由期待AI建筑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建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关准备工作应当包括但不仅限于尽早熟悉AI的能力、秉性和缺陷——没错,团队协作需要成员互相了解,AI建筑师终将由工具“进化”成为伙伴,人机伦理将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虽说距抵达尚远,却正是今天就可以并应该开始着手的工作。
也许人们会认为AI从模仿到超越之间尚有巨大的鸿沟。其实,不妨借用对艺术边界的认知来考察AI的边界。从文明进程看,一切艺术均起源于模仿,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们在幽暗的潜意识深处不停发掘,其边界日益拓展,才越来越靠近人类的心灵。艺术的历史因而可以被视为一个从模仿中建立自我的过程。很可能AI的成长过程也会类似,从对人类不间断的模仿中建立自我,最终诞生自我。如果说,计算机学和建筑学同属于一种人工事物的科学,那么,AI与建筑学也可以被认为同属于人工造物的艺术。我们做对的那些选择,终将让事物抵达。
AI的角色定位,从工具,进而成为伙伴,又再进一步成为桥梁。桥的这一头是人类,而那一头则是未来。新建筑和新世界将诞生于那一刻,这点毫无疑问。唯一的变数在于,这一天的到来,也许需要百年或更长时间,但更可能会是50年,甚至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