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角下邯郸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基因,保护更新,城市特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38
文/张成章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立新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副教授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历史城区存在着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城区结构的打破和文脉断裂的现实情况。文章以文化基因为视点,以邯郸市的历史城区为主要个案展开考察,重点探讨历史城区中文化基因与城区保护更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邯郸历史城区的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保护思路,以期为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历史城区;文化基因;保护更新;城市特色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逐渐变缓,发展模式也由过去快速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在前一过程中得到空前发展,然而许多城市特色与记忆却并未得到延续。城市历史城区则是一座城市不断发展的缩影,如同影响着细胞遗传与代谢的细胞核一般,为城市的不断延伸扩张注入基因。过去对历史城区的认识与保护不足,便盲目推进城镇化,致使城市特色逐渐丧失,产生了“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特色趋同”的现象。历史城区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区风貌、历史文化、建筑肌理、社会功能、环境景观、保护与发展等多方面。由于缺乏深入的历史城区理论研究和方法总结,很难使历史城区的影响因子向外传递,因此本研究将以文化基因为视角,探索城市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发掘深层文化基因,保护地方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1文化基因
基因,是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1]。国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社会学研究成果,针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研究[2]。刘长林对于文化基因的定义为“影响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本文将历史城区文化基因分为物质文化基因与精神文化基因两类:物质文化基因中的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建筑文化、风景园林文化、明清官邸建筑;精神文化基因中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土民俗以及西方外来文化和宗教信仰。两大类基因相互影响,共同赋予不同城市文化基因及其特点、载体和表达[3]。
本研究借助“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及文化基因”以及“思维方式是心理底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4]的定义,通过对历史城区的深入探索,分析邯郸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识别和提取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城市文化基因,以此为指导,准确地把握、体现出不同外在形态的文化特色及本质。
2邯郸历史城区概况
邯郸距今已有3000年的建城史,殷商时期是商王朝的“离宫别馆”和畿内重地;战国时期作为赵国国都长达158年之久,城市人口20多万人;秦统一中国后,其为天下36郡治所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淄博、成都共享“五都”盛名[5]。在历史的发展中,邯郸形成了赵王城和邺城遗址为代表的建筑风貌和城市格局,对我国北方城市的营造、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邯郸不仅地上地下皆保存了大量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还形成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以及“磁山文化”“赵文化”和“建安文化”等。新中国成立后,邯郸成为晋冀鲁豫交接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并于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邯郸历史城区位于邯郸市主城区中心,中华大街与人民路两条城市发展轴的交汇处。建设控制地带西至陵西大街,北至沁河,东至城内东街,南至城南街的区域。其中包含回车巷历史街区保护区范围面积1.06公顷:沿城内中街两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集中的区域,核心保护区。规划控制地带面积为9.8公顷,城区总的规划范围为10.86公顷,保护片区内存有武灵丛台、古城墙、城中街、学步桥、邯山书院(清朝)、邯郸行宫(晚清)等不同时期文物建筑遗址,同时还划入了东侧相邻近的风貌保护建筑——邯郸美术馆(原邯郸市展览馆群)、邯郸文学艺术馆以及邯郸大酒店等上世纪建成的省市级文保建筑以及新建的丛台广场、新中式建筑群丛台迎宾馆、磁州窑艺术馆等,一并组成了邯郸历史城区风貌保护片区(图1)。
3.邯郸历史城区文化基因解析
3.1邯郸历史城区总体特色
历史城区的总体特色可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点”——为历史遗迹、散落各处的名人故居、传统院落空间,以及具有高度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建筑。其次,“线”——串城街的骨架结构,主要由街巷组成,例如主要的回车巷、大井巷、人民巷等;向北越过人民路与勒泰仿古商业街相连,形成游览线。另外还包括历史城区东侧中华大街沿线上的展览馆老建筑风貌线。最后,“面”——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邯郸历史城区风貌的外观,单独的建筑成片聚落形成建筑群,便具有由点及面的感觉[6]。如范围内,西侧仿古商业建筑风貌区、北侧学步桥丛台公园景观区、东侧老公共服务设施风貌区等。
3.2显性文化基因解析
3.2.1空间格局
邯郸历史城区总体呈两带加一核,西侧历史文化带由回车巷城南街起,北至学步桥街,全长约1千米。巷区整体呈梳篦状,支巷众多且似梳齿与回车巷主街相接。西侧街巷密度大,DH比值较小,给人一种亲切易停留的安全感;东侧老建筑风貌带沿邯郸历史文化轴中华大街分布,街巷密度小,视野开阔,核心为丛台公园,将两个风貌带衔接(图2),DH比值也由西向东逐渐放大并进行过渡。
3.2.2建筑形态
串城街内的民居建筑最初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但由于建筑年久失修,这些民居在民国时期都经过了多次加固和改建,屋顶和建筑外轮廓虽还保留原有尺度,但很多木雕、砖雕和较为复杂的建筑构件,在2013年串城街项目改造中,被简约的民国风格构件所替代(图3)。高墙窄巷、平顶坡檐、入户照壁、转角有阁、门楼高起、青石台阶、门窗微拱、砖雕装饰是邯郸传统民居的主要特点。
邯郸展览馆群坐东朝西,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是邯郸市标志性建筑物。该建筑群建于1968年,建筑平面呈“山”形,由主馆和南北副馆和馆前广场组成。主馆现在为市美术馆,南副馆为老干部活动中心,北副馆为邯郸市方志馆。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公顷,主馆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6个正面圆柱高16.4米。外立面为松香色大理石,外墙裙及台阶花石为青灰色剁斧石,正门大圆柱为紫檀色水刷石,整体庄严肃穆,极具时代特色,为邯郸市20世纪60年代纪念建筑群的典型代表。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邯郸市展览馆建筑群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2.3历史符号
有关邯郸的历史符号应提取在丛台公园内的战国武灵丛台、邯郸碑林、工农兵雕塑,明清时期邯郸老城的旧时城郭、城门、牌坊与街巷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的邯郸老博物馆群建筑特色等。它们都是不同时期给邯郸留下的历史印痕,是邯郸的文脉,是邯郸人民的记忆所在。
3.3隐性文化基因解析
3.3.1成语文化
成语文化是很多邯郸人的情结。广袤的辉煌历史与漫长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7]。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8]。这是我们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不竭源泉。
3.3.2传统民俗
邯郸地区民俗活动丰富,春节民俗抬花桌,源于唐代尉迟敬德奉旨重修观音阁时兴起,此后历代春节,民众便祈祷五谷丰登,摹仿古时抬花轿的技艺,演化为抬花桌。此外,邯郸本地还有六月六敬谷神、丛中花会、元宵节荡秋千、冀南扇鼓舞、元宵节放河灯、黄粱梦庙会、除夕扔愁帽等等民俗活动。
3.3.3人文精神
人文与精神的基因源于每个时代的社会成员的生命与心灵。在邯郸历史城区中,以胡服骑射为象征的赵国精神,其主要内容是开拓、进取、宽容,它既见证着中国古代的多次融合,同时也是华夏文化和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相互交叉、结合与升华的产物,展现出了赵人在逐鹿中原时所体现出来的变革创新精神,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它见证并包容着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彼此发展、相互融合。它以恢宏的气度和宽广的胸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动力源泉,也赋予了地区人民独有的外向开拓的民族性格。
4.文化基因现存问题
4.1城区风貌阻断
随着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邯郸历史城区存在较为严重的风貌阻断问题,如在回车巷北部存在招贤大厦等高层建筑,且形制风格多样。东侧新世纪阳光大厦嵌入老建筑风貌带,城区南部回车巷东侧现存大量的城中村,且道路两侧管理混乱道路拥堵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历史城区的景观延续性。
4.2空间功能破坏
在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不能提供可以满足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需求的基底。其次,城区内部尤其回车巷历史街区周边的居民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例如老旧小区停车位不足导致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严重,街巷两侧商铺管理混乱,街区肌理被破坏,功能缺失严重。道路窄、商贩多、人车混行等给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不安全的因素,逐渐使历史城区不宜居。
4.3街区活力缺乏
经过对回车巷历史街区的现场调研发现,虽然改造后的整体风貌提升,但是居住与商业混合的模式使得街区活力缺乏,大量临街铺面未得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生活气息淡化,商业街民俗活动的融入较少。
4.4文化载体缺失
尽管邯郸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址丰富,但保存完好且可以承载历史文化的载体展示得不足,存在故事内涵多、物质载体少等问题。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是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一条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便于2012年因保护不力、无明显历史街区特征等原因,被建设部挂黄牌警告,后虽经更新保护,但该街区内历史文化载体依旧不足,直接导致了该街区吸引力不足,街区活力差。
5保护与更新思路
5.1显性文化基因保护与更新思路
5.1.1营造特色开敞空间,由修旧如旧转向活化再生
营造历史城区环境氛围重点塑造当时当地开敞空间风貌特色,采用活化再生、移植重塑的手法对历史街区及展览馆群丛台公园几个重点地段进行更新设计。活化历史文化、活化再生历史性建筑。移植文化载体、展示历史文化、重塑历史市井文化。例如串城街历史街区文化载体不足以支撑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移植明清文化建筑空间载体,空间特征、建筑外观细节、各功能类型建筑的特征,再生明清时期建筑风貌,活化战汉风貌文化载体,重现千年古道。
5.1.2划定风貌保护片区,由重点保护转向肌理保护
由于邯郸历史城区的组成包含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建筑组团,对于风貌保护规划也应当做出区分。根据现状风貌肌理应当划分为东侧展览馆建筑群风貌区、西侧回车巷历史街区及仿古建筑风貌区、丛台公园景观核心区、城南城中村肌理保护区;对南侧城中村片区保留街巷肌理,对沿街立面进行统一景观改造提升,同时对周边居住建筑高度、色彩及风格、形制进行规范,重点强调建筑肌理的过渡传递性。
5.1.3强化信息符号表现,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传播
目前,历史城区内的空间特色单一,景观服务设施及识度低,缺乏地域特色,应当加强对于城区内部文化载体的符号提取及遗失文化信息的植入。例如提取武灵丛台、老城墙、牌坊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形式进行专家打分评价,提取能象征城区内涵的文化符号,对指示牌、路灯、栏杆、座椅等景观小品进行改造升级。营造当地地方特色氛围,提升历史城区可识别度。
5.2隐性文化基因保护与更新思路
5.2.1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保护当地民俗
通过借助5G互联互通手段,策划线上线下体验活动,增加居民参与民俗文艺活动的途径,增强历史城区文化氛围;其次对当地民间传说、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结合当代社会形式进行策划编排,将其应用在展陈设计中,与传统古建筑改建民俗类博物馆相结合,打造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网红打卡地,既丰富了展示内容,又增加了市井生活气息。同时,鼓励居民引入邯郸传统技艺、美食,创新现有小吃产品,进行品牌经营[9]。
5.2.2挖掘并植入当地传统历史文化
使历史文化再次焕发,应采用“保护现存”和“挖掘遗失”两种方式:首先,加强对历史建筑、街巷的保护和修整,以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精髓;其次,对发展过程中遗失的文化进行挖掘,并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为此,可以策划历史人文活动,再现历史故事来增强地区特色文化氛围。此外,还可以整合梳理遗失历史文化的类型,比如成语文化、战国文化、赵文化等,与地区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或民俗展示等活动,结合城区历史建筑设置场所进行参观体验[10],以激发历史城区文化活力。
结语
历史城区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座城市不断发展的缩影,蕴含着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编码,也是展现城市特色的不可再生资源。邯郸历史城区是邯郸的文脉,它是邯郸人的记忆、灵魂和希望。本文通过梳理邯郸历史城区现状,以文化基因为视角,提出问题及保护更新的思路,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展开探索,挖掘与判别历史城区的价值与特色,展现历史地段更新改造方法,为解决历史城区保护中所产生的问题提供参考,实现邯郸历史城区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
考文献:
[1]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8):83-92+100.
[2]贾春光,蔡承扬.文化基因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利用——以长春一汽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5):40-42.
[3]张倩,尚金凯.保定古城城市文化基因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1,27(04):299-304.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高瑞宏.邯郸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J].规划师,2003(02):31-35+40.
[6]杨艳,李薇.文化基因视角下常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现代园艺,2021,44(23):150-152.
[7]苏继红,马玉洁,管军.对邯郸市城市雕塑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8(23):58-59.
[8]邓月.华北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建筑设计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6.
[9]王芝茹.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百侯古镇保护与利用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1):63-69
[10]马浩腾,李晓琼.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22,48(05):38-4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