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苏铁的文化意蕴及应用刍议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苏铁,文化,生态文明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42

  文/庄晓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杜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讲师

  摘要:植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分支。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视域,以植物界的“活化石”、地球上最原始的裸子植物——苏铁为对象,通过介绍苏铁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栽培方法,分析其社会属性,深入挖掘苏铁的文化意蕴,全面解读苏铁的文化内涵,夯实中华文化,并引导人们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苏铁,重识苏铁的价值,以期唤醒人们对苏铁的保护意识,并更好地展示植物的自然美、生态美和文化美,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同时,进行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并构建当代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文化自信;苏铁;文化;生态文明

  引言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做出的重要指示。植物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是随着植物在长期的生长演替过程中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1]。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等方面认识的逐步加深,对美化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亲近自然愿望的愈加强烈,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了植物在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弘扬生态文明”亦成为城乡建设及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应用是城乡建设中弘扬生态文明最直接的手段,而植物的全面认识与选择则是成败的关键。

  苏铁是植物景观营造中常见的植物,其适用范围较广,在各类城市绿地中均可见,加之现在苗木资源丰富,设计者使用得更是有恃无恐,无法将苏铁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苏铁作为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是历史遗留下的珍贵财富,是自然进化历程的见证者,其四季常青、树形古朴、叶锐如针、洁滑光亮、叶色深绿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生命长久,数百年仍青春常驻,开花结实,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2]。苏铁较高的观赏价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在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够形象地诠释生态文明的意义。

  目前,苏铁科的所有植物都被列为濒危植物,对苏铁的研究不仅在于其存在的价值和它作为一棵树所具有的观赏功能、药用功能、美化环境的功能等,还在于宣扬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苏铁,唤醒人们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意识。苏铁作为人类文明在自然演替中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象,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系统,即苏铁文化。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提炼苏铁的文化内涵,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苏铁,以期能够延伸至其他植物,树立人们对植物文化的认同感,夯实中华文化自信,并引导设计者在当前的植物造景中能够深入思考每一种植物的特性与内涵,充分展示植物的自然美、生态美和文化美,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园林植物景观。

  1植物文化的由来

  植物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与意义。在远古人类对自然认识肤浅的情况下,产生的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体现在植物图腾崇拜和对树的神化,这是植物文化最早的雏形[3]。通过树木本身的形态和生理特点,加上人们的修饰,所映射出的人的品格特征以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植物被人用于代指某些抽象事物,如权利、人才、时间等,以及植物与人生哲理和宗教信仰等的关系,这些都为植物文化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被称“世界园林之母”,园林植物资源丰富,是世界园林植物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有许多特产植物[4],且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多变,蕴育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每一种植物都蕴含有其由来已久的文化,清楚地认识植物的文化内涵,既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在实际的植物造景中,结合场地的定位更好地选择植物,营造具有明显个性的植物景观,尽量避免千景一面,单纯的植物堆砌。

  2苏铁的特征描述

  苏铁类植物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浩劫而幸存下来,是现今最为古老的种子植物之一。目前,因其遭受破坏严重,国内的苏铁属所有种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我国苏铁自然分布于西南(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东南部(台湾、广东、福建、海南)[5]。苏铁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文化价值等成为园林绿化中常用植物。苏铁因其特殊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在城乡建设中较受青睐。

  2.1苏铁的外观形态

  苏铁的外观特征呈棕榈状,常绿植物,茎干圆柱状,高可达约5m,一般不分枝,对于一些人工造型或株龄较老的苏铁也会出现分枝情况;茎部存留有茂密的鳞片状宿存叶基和叶痕。叶从茎顶部生出,有两种:一为互生于主干上呈褐色的鳞片状叶,其外有粗糙绒毛,一为生于茎端呈羽状的营养叶。长达0.5~2.4m,厚革质而坚硬,羽片条形,长达18cm,边缘显著反卷。雌雄异株,雄球花长圆柱形,小孢子叶木质,密被黄褐色绒毛,背面着生多数药囊;雌球花略呈扁球形,大孢子叶宽卵形,有羽状裂,密被黄褐色绵毛,在下部两侧着生2~4个祼露的直生胚珠。种子卵形而微扁,长2~4cm。花期6—8月,种子10月成熟,熟时红色[4]。

  2.2苏铁的生态特性

  苏铁原产中国南部,在福建、台湾、广东各地均有栽培,而在日本、印尼及菲律宾亦有分布。苏铁喜光,喜暖热湿润环境,稍耐半阴,不耐严寒,喜肥沃和微酸性的土壤,也能适当耐干旱。生长缓慢,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十余年树龄以上的苏铁一般都可开花。因为它生长的速度缓慢,因此一定要控制合适的浇水量,否则对其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会产生不利影响。每年3月起至9月止,是苏铁生命活动较旺盛的时期,应尽量每周为其追施一次稀薄液体肥料,能够促进叶片的健康生长。同时,种植在室内的苏铁应尽量保持环境通风,否则植株易生介壳虫。苏铁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0℃~30℃,露地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4]。

  2.3苏铁的培育方法

  苏铁的繁殖用播种、分蘖和切干均可。播种繁殖因种子颗粒较大,种皮较厚,适合在室内盆播,覆土要求完全覆盖种子,一般覆土深度要求约3cm,在30℃~33℃高温下,基本2周可发芽。分蘖宜在早春3—4月进行,从母株旁生的蘖株处扒出,切割蘖株时要避免伤茎皮,确保韧皮部能够正常发挥其输导功能,切口风干后,将其种植在装有含较多粗砂的腐殖质土的花盆内,放置在半阴处养护,温度保持在27℃~30℃比较容易成活,也可将干部切成15~20cm的片断,埋在砂质壤土中,使其在干部周围发新芽,再行分栽培养[4]。

  盆栽苏铁,盆底需多垫瓦片,以利排水。春、夏季生命活动旺盛,叶片生长迅速,每月可施用腐熟肥水1次,同时注意及时浇水,早晚进行叶面喷水,保持叶片清新翠绿。入秋后,生命活动减弱,应控制浇水,避免烂根。苏铁生长缓慢,从幼苗至开花需要较长的时间。“铁树开花,枯木逢春”是罕见的现象,但其实要使铁树开花,只要保证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养分即可,一般南方的铁树都能开花,而在北方鲜见有铁树开花,同时苏铁每年仅长一轮叶丛,新叶展开成熟时,需将下部老叶剪除,以保持其姿态整洁古雅[4]。

  3苏铁的社会属性

  3.1苏铁的历史渊源

  苏铁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早在古生代石炭纪(距今约2亿多年)就出现在了地球上,而在中生代侏罗纪,这一古老的类群十分丰富,苏铁类化石就达50多种,之后逐渐衰退,大部分类群相继灭绝,现存苏铁故有“活化石”之称[2]。

  苏铁因其形态奇特,四季常青,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便有了苏铁的栽培。相传宋朝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一位老者让两个小伙子抬了一棵铁树盆栽给他,苏东坡离开海南时,把铁树带回中原。自此以后,铁树才在中国北方繁衍起来。因这铁树是苏东坡带回来的,人们就称它为“苏铁”。在中国近代史的资料记载中,对该植物的命名一直未出现“苏”,只是以“铁树”来命名,直至20世经初,在前人撰写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一书中才首次出现“苏铁”[6]。由于苏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50年来,在园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曾出现“苏铁热”,至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一直持续至今。

  3.2苏铁的观赏价值

  按《花镜》中记载,苏铁“叶长二三尺,每叶出细尖,如凤毛之状,色深青,冬亦不凋”,其青翠不败,雄姿潇洒风雅,引起人们喜爱,如把铁树孤植于庭院,显得特别庄重、沉静、刚健;装饰于街心公园,更加显得出类拔萃;进行反复移栽苏铁,促使植株变矮,宜作室内盆景欣赏;将苏铁进行园艺加工,使其旁芽抽茁成长,形成匍匐偃仰,悬倚倾斜的盆景,就显得古雅深趣,耐人寻味[7]。

  3.3苏铁的药用价值

  苏铁属植物中许多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在卷五·草部下中铁树叶一篇中,详细记载了铁树的由来、外观及培育,分别对不同区域的铁树进行了分辨,并分别梳理了铁树叶和铁树的药性。“铁树叶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难产:可用铁树叶三片,煎水一碗服之,即下,而铁树治一切心胃及气痛……”众多古药书中都对铁树叶的药用价值做了详细记载,如《本草求原》中铁树叶可散淤止血等;《陆川本草》中铁树叶可解热毒、凉血等;《植物名实图考》中铁树叶可治痢症等。苏铁植株浑身是宝,其根、叶、花、种子均可入药,性甘、淡、平、有小毒。羽叶收敛止血,解毒止痛,煎水治咳有特效;大孢子叶理气止痛,益肾固精;种子平肝,降血压;根系祛风活络,补肾,其茎髓可制淀粉[8]。

  4苏铁的文化意蕴

  古植物学家认为,中生代地球上的绿色有三分之一的荣誉和桂冠应该属于苏铁。苏铁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活的古董,绿色的活化石,是重要的历史活文物,承载着时空的迹迁,印刻着历史的痕迹,记录了山川、气候等环境巨变和生物演替的信息。一棵苏铁就是一部自然史,一部文化史,它们是研究园林树木形态、生态和生物学特征的宝贵材料。由于苏铁“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对于研究古气候、古地质、古植被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苏铁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还流传着各种美丽、神秘的传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能够为所在的景观增添知名度[9]。

  古树名木多与文化、宗教、民俗等息息相关,是人们情感的联结,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备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护。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文人名士吟叹、赞颂植物的诗词、碑刻,以树吟诗,凭诗传树,影响久远[6]。苏铁作为人类文明在自然演替中的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深入挖掘苏铁的文化意蕴,以此独立的文化系统发展为一种中华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加深人们对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朝着和谐方向发展。

  4.1苏铁与佛教文化

  寺观、宗祠是一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地,供奉有人们崇敬的神或先人,从这里滋生的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宗教圣地选种苏铁则是因为苏铁特有的各种属性,让人们将它与宗教文化扯上关系。苏铁四季常绿,羽叶繁盛可彰显宗祠寺观香火旺盛。苏铁拥有的古老起源,反映着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苏铁生命力旺盛寿命长,亦象征着宗教文化的生生不息与千秋万代永流传。福州的千年古刹——鼓山涌泉寺,种有千年的铁树,而涌泉寺的普义法师也以“只有千年的铁树,而没有百日的鲜花”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也有文人用“一棵铁树立千载,海变山来山变海”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大变迁。沧海变桑田,铁树依旧挺立。苏铁悠久、长寿、坚挺等的客观特征符合宗教文化的要求,与其思想如出一辙,故在南方寺庙常见栽种苏铁,苏铁也成为佛教“五树六花”中的一种植物而存在,同时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也使古铁树能够得以完好保存。

  4.2苏铁的人格象征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民间传说,使不少树木花草富有象征意义而被人格化。苏铁的花语是“坚贞不移”,这种文化是源自一个关于铁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金凤凰,不受官家的威逼利诱而被烧死,灰烬中长出了一棵小树,这树干如铁一般坚硬,所以称之为铁树。到了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因得罪奸臣被贬,郁郁不得志,听闻铁树的传说后,便精神大振,不为权贵折腰。在苏东坡重新被重用时,他将铁树带到北方,至此铁树便在北方繁衍起来,因其是苏东坡带来的,人们就称它为“苏铁”,从此苏铁也就象征着“坚贞不移”的高尚品格。

  苏铁雌雄异株的特性也赋予了它另一种人化的特征。如南昌市人民公园的两株古苏铁,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雌一雄,犹如一对恩爱的夫妻,朝朝夕夕,世世代代,长相厮守,“铁了心”白头偕老。苏铁便成了对爱情忠诚、坚贞的象征。

  苏铁的名字带着种坚硬感,刚健的树姿,四季常青,挺拔秀丽,不似普通植物的娇媚;苏铁的花朵也有种坚硬感,没有其他花朵那种柔弱妩媚,这种坚硬与坚韧,让苏铁与山川日月一起,见证了自然界的物种变迁与生生不息。

  4.3苏铁是解读大自然的里程碑

  苏铁是地球上最原始的裸子植物,也是最长寿的植物之一,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物,经过第四纪冰川浩劫,恐龙灭绝了,许多生物也随之灭绝,苏铁却幸存了下来。是历史的精华,永恒的标志,是人类难以想象的世界自然遗产,是解读大自然奥秘的里程碑。

  苏铁类植物自古生代末期以来,在地球植被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而保留至今,幸存下来的苏铁类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它却代表了一条特殊的种子植物演化路线,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种子植物的区系、历史植物地理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4.4苏铁是中国文化的亘古证人

  苏铁是一种文化,是一笔文化遗产,它作为活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阅世千载的苏铁被人们赋予了某种特有的品格,使之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现存有多株古苏铁,如福州鼓山涌泉寺中的古苏铁相传已有800余年;广西贺县铺门镇梵安寺内有一株古老的四川苏铁,据记载,这株苏铁在北宋宣和年间(1120—1125年)建寺时种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白龙桥镇雅村有一株台湾苏铁;舟山市定海区施家大院内有株苏铁,据说是清代乾隆年间所植,已有250多年历史;漳州芗城区石亭镇南山村祠堂前的苏铁(1200年);龙岩长汀古城段姓住宅大院里的苏铁(600年)等。这些古苏铁见证了朝代的变迁替换,文化的流传。苏铁与寺庙、院落的建筑史、宗教文化史配合默契,使人文的“古”与自然的“古”和谐地融为一体。

  总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苏铁的亘古孑遗,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们对苏铁的不同称谓,苏铁的各种神话传说,都蕴示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

  4.5苏铁是繁荣生态文化的载体之一

  苏铁并不只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了解苏铁的自然属性而加深了对自然界的认识,通过对苏铁及其文化的了解,能够在园林中很好地应用,并对珍稀植物有更深的认识,使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龙形苏铁为例,它的干形弯曲,像龙身,干上分枝如龙爪,枝干叶痕似龙鳞,故被称为“龙形苏铁”,此树系明代遗物,树龄达500余年,20世纪70年代间续开花,80年代至今连年开花,被人们誉为“稀世之宝”,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保护。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古苏铁、名木古树的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重视对古苏铁,对古、奇、稀植物的保护。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这是生态文化在人类思维中的升华。苏铁在繁荣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5苏铁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

  苏铁植株本身外观优美,四季常青,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又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因此在城乡建设中应深入分析苏铁的文化内涵,秉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选植苏铁。

  苏铁的美好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高贵品格,使其与菩提树等一样,被赋予了佛教植物的角色,成为寺庙、庭院、公园景观中常用的植物,苏铁质地较粗糙且叶片舒展,适宜在较空旷的地方以散植、点植的方式进行造景,以展现其单株或3~5株丛植的形态美与内涵美。当前因为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使苏铁苗木来源变得丰富,导致植物造景中苏铁应用呈现泛滥现象,有许多城市的道路绿化中的分车带用苏铁进行列植,不仅未能充分展现苏铁的价值,也无法营造安全、美观的道路绿化景观。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应结合场地定位、场地的立地条件、整体的植物景观定位等因素,结合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和文化内涵,合理选择植物,有机搭配,创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能够彰显地脉、文脉的植物景观。

  结语

  苏铁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依然生机盎然,成为自然界的奇迹之一。通过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方面来研究苏铁的文化,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景观,还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佐证者。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自然美。通过挖掘、诠释苏铁文化,让人们充分认识植物的美学文化、教育文化及历史文化,以此来夯实中华传统文化,繁荣生态文化,激发人们去沐浴、去传播、去欣赏植物文化,进而弘扬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恺,左思思,等.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艺,2022(18):136-138.

  [2]陈西平.中国树文化内涵及渊源探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03):17-22.

  [3]陈家瑞.植物界的大熊猫——苏铁[J].森林与人类,2004(12):5-6.

  [4]陈则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5]席辉辉,王祎晴,潘跃芝,等.中国苏铁属植物资源和保护[J].生物多样性,2022,30(07):73-85.

  [6]薛跃规,王超红.中国文化的又一奇葩[J].森林与人类,2004(12):40-42.

  [7]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8]周燕,张晓瑢,彭树林,等.苏铁植物研究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2001,(01):47-50+58.

  [9]周洁敏.论中国苏铁的现状与保护[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03,22(01):34-3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