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疗愈空间在康养酒店中的应用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北方寒地,康养酒店,应用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28

  文/徐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王嵩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从疗愈性的角度去分析现今的康养酒店设计,总结归纳出康养酒店中具有疗愈性质的特色空间,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归纳寒地地区的康养酒店,总结疗愈性在康养酒店中的应用,并从气候、适应性、游客的舒适体验感出发,提出寒地地区康养酒店所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方法。

  关键词:疗愈环境;疗愈空间;北方寒地;康养酒店;应用

  引言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康养作为当下热门的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和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是不可忽视的,人们不但对物质需求有所提升,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康养对于康复愈病之人和需要精神层面疗愈的病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多数康复愈病之人,一般的疗养院及医院,其疗愈空间相对较为单一且色彩单调,空间环境较为普通,虽有医疗器械的辅助加持,但还是缺乏大自然的疗愈因子来辅助疗愈,使其心理疗愈层面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近年来康养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疗养类建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应运而生出例如康养酒店这种新兴疗愈类建筑,它在原有疗愈类建筑满足病人需求的同时,通过酒店内外对自然环境的引入,以及丰富的空间色彩基调、舒适流畅的特色空间流线,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入住者们的身心体验。所以对于康养酒店中特色的疗愈空间的空间塑造及建筑用地的贴近自然是建筑设计者们应该重新审视的。

  1疗愈空间

  1.1疗愈空间的定义

  首先疗愈空间是基于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而产生的,其空间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能在其中得到心理与生理多层面的疗愈与康复,将“疗愈空间”的理念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研究疗愈空间在康养酒店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其次,分析康养酒店中对于疗愈空间应用的优秀案例,总结与归纳出其所运用的设计方法与手段。

  本文通过疗愈空间的设计理念,分析与研究现有的康养酒店的案例。首先,“疗愈空间”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美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等一系列学科的总结与整理,通过对区块空间的塑造、整体流线的梳理、周边景观的变化与递进式的引流中心景点的呼应,从而达到让人们通过空间的疗愈最终体验到自身身心健康的目的;其次,近几年国内对于康养疗愈性空间的运用,大多是通过些网红材质来区分各个空间的色彩,并以一些单调的盆栽绿植来营造相对廉价的疗愈空间,而且其疗愈空间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了养老院和医院等特定建筑中;最后,疗愈空间的良好营造能极大地提升整个康养酒店的康养功能,使得入住者与陪同者最大限度的体验到各种细致入微的治愈感,通过疗愈空间所带来的治愈性,安抚和稳定入住者们焦虑的心灵,从而达到减少康养周期的效果。

  1.2疗愈空间的发展起源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潜意识会驱使人们去靠近大自然中更利于生存的地方,例如靠近水源、山脉、植物及阳光充足的空间,并在附近建造居所,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安全的保障,方便自身对于生存物资的采集及储存,更是为了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生存的环境,这便是古人提出的依山傍水理论。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由于战争的爆发,因战争而产生的伤员不计其数,他们当中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诱发感染而死亡的更是占据多数。英国统计学家兼护士——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认为,医疗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且保证不被战乱威胁的环境对伤者们进行医疗救治。在其护理学著作书籍中更是提及,一个适合伤者疗愈的空间环境中应该尽量含有减少病人痛苦感的要素,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伤患们过度用药,有效地提升病患的自愈力。

  19世纪末期,由于战争的爆发,南丁格尔对现有的医院进行了反思与改造,逐步发展成为“南丁格尔单元”,这种模式相对有效地应对了各国因为战争所导致的资源匮乏的窘境。由南丁格尔改造后的新护理单元模式有了很大优势:首先,在原有的大空间中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们的通视条件,并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们的护理效率;其次,让病患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鼓励、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最后,用高阔开敞的空间形式提高了整体建筑的通风与采光,不仅满足了建筑日照的需求,而且改善了医护室内的卫生问题。

  南丁格尔的护理单元模式现今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疗愈康养类建筑中,例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改建出的方舱医院。由于疫情的严重影响,病患的与日俱增,原有医疗建筑入住率已成饱和状态,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解决病患无处可住这一难题,把原有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这一想法应运而生。各地的方舱医院改造计划也是遵循了“南丁格尔单元”模式,在最大限度解决了基础医疗设施的同时,最快地使病患入住得以医疗救治,并采取病床间不设计隔断的方法,使病患间相互鼓励,从而在达到身体康复的同时,心理也同样得到慰藉。

  1.3疗愈空间的发展概念

  疗愈空间,在卫生健康建筑中描述为:病患在院内就诊,住院及治疗等过程中产生的身心压力有所改善的物理及组织文化空间环境。这一理念的哲学思想起源于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神经系统科学。

  在大众的观念里,人们往往把“疗愈”理解为“治疗”的另一种说法,但疗愈相比治疗的区别在于:治疗往往是通过药物和医疗器械进而恢复自身的身体机能,而疗愈更多的是侧重对病患心理的关心和恢复,提供慰藉心理创伤的作用。疗愈更多的是利用空间设计对心理层面进行干涉,从自然环境着手,兼具绿色环保、舒适安逸、轻松快乐等功能,避免外界因素对情绪的负面伤害,然后反哺身体机能的恢复。

  美国学者Huelat在2003年提出,好的“疗愈空间”会为使用者们在精神层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它会带领我们去追求阳光,缓解身心创伤,在空间中产生相对应的安全感,减少自身产生的身心压力,并得以释放积攒的负面情绪从而疗愈自身的创伤。疗愈空间更应是一处保持身心平衡的空间,一处静谧安逸、使身心得以放松从而达到平静的空间,通过空间激发身体的正能量从而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2康养酒店的溯源与发展

  2.1康养酒店的发展起源

  早在古罗马时期,1362年的比利时小镇上产生了一个温泉疗养地,该疗养地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旅游格局,并成为当地温泉旅游的代名词。人们不单把居住休息作为简单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提升了居住空间的舒适性与周围环境的宜人度。由于这样的需求,康养旅游业由此萌芽,康养酒店紧接着也出现相应的雏形。随着各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北美及欧洲很多国家开始把关注点侧重到怎么样的环境才能使人能更加舒适和得到休闲、放松的问题中来,并对相应的建筑设施进行改善和优化,逐渐促进了整个康旅游业的发展。

  国外的康养旅游概念普及较早,相对应的体系也更加成熟,康养酒店的建设也更加早。20世纪30年代,欧洲及北美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当地地区环境的污染,并由于工业普及造成了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当地的居民选择去环境优美或没有受到污染的地方去休闲度假,养生旅游逐渐开始兴起。

  20世纪90年代,欧美和北美等地区已经开始发展休闲度假酒店,与之前的温泉疗养地不同的是,在保留优秀自然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相关医疗器械及护理的硬件设施,康养酒店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养产业应运而生。酒店将绿色植物、花坛、水景、水族馆、动物、鸟类和蝴蝶园等自然元素引入酒店服务环境,是一种被称为亲生物设计的创新方法。

  Kaplan R[1]强调,在住宿行业提供自然元素是一种营销工具,可以增强酒店客人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促进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健康。Fickel和Lymann指出,亲生物设计的大堂会显著影响客户的情绪、满意度和预订意愿。他们还指出,亲生物设计的社会效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强对他人的关系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环境和场所的情感依恋。此外,与亲生物设计元素的结合可以提高生产力、健康和整体幸福感(Fickel L,Lymann R)[2]。因此,可以通过暗示亲生物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客户们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提高住宿行业的商业绩效。此外,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客户带来愉悦感,将客户满意度和惊喜结合在一起。

  在Menardo,Scarpanti,Pasini的研究中,他们得出结论,在建筑空间中融入亲生物设计可以提高空间体验质量,并让居住者身心感到惬意[3]。然而,通过整理目前现有的文献可以得出结论:文献中的设计还是主要将绿色植物和动物视为亲生物的设计元素,而忽略了水和天然材料等其他元素。水是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元素,通过增强接触体验和与各种天然材料相互间的作用,可以达到更好的空间体验感;瀑布景观相对更具有吸引力,它们增强了亲生物吸引力的维度。亲生物元素包括来自自然界的直接和间接性刺激,因此绿色植物景观作为自然界最普遍的亲生物元素,是更具有意义的(Menardo,Scarpanti,Pasini)[3]。

  2.2康养酒店的发展理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和相关从业者一直关注着在建筑中加入自然元素,并证明自然环境对健康有益,并能使人情绪愉悦,尤其是对经常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将基于自然的元素融入酒店的物理环境,可以被视为一种营销工具,通过提高客户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Chen K H,Liu H H)[4]。酒店大堂的亲生物设计是住宿业的一种新兴趋势,然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研究酒店大堂环境中的亲生物元素及其对客人心理反应的影响。研究重点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对客人自我形象一致性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Ulrich在自己著作的相关文献中提出,设计者应该利用景观元素中的自然正向因子,使设计的空间中充斥着自然元素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健康效益[5]。Gesler在Ulrich的研究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在所设计的环境中应当使自然景观更加具象化,这样的空间能够给人们带来安静、舒适等乐观积极的心态。Kaplan(1995)在注意力恢复理论中谈到:设计中引进更加接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会更有效地促进人们产生正向感情,其产生的正向因子会更有效地帮助病人快速恢复身心健康。现如今,许多国内外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环境的引入与渗透可以从很多方面帮助和减轻人们自身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情绪健康效益。但是,现如今很多成熟的疗愈理念都是出现在医院、疗养院等偏医疗保健的建筑场所内,而在康养酒店运用疗愈空间和疗愈环境的引导方法并不多见,因此酒店很大程度上很难满足旅客所需的心理慰藉等需求。

  近年来,国外康养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康养旅游与居住等基本的产业链发展需求源于14世纪初,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如今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不断改进与强化。所以不管是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总结的方面都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后期针对康养方向的研究与实践有着很深远的帮助与意义[6]。

  3疗愈空间在康养酒店中的应用

  3.1疗愈空间的应用方向

  疗愈空间在康养酒店中的体现与应用大致分为几个方面:(1)通过酒店内部空间的材质因素去影响该区域的疗愈性质;(2)通过自然景观的引进从而诱发旅客们的环境认同感,通过接近自然景观化的设计,让旅客有接近自然和认同自然空间的心理;(3)通过人工康复手段与医疗设施的介入形成的偏向于康复与按摩疗养的身体恢复空间。

  康养酒店中具有疗愈性质的空间本身就很少,因此对自然景观的引入与维护本身就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但如果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把酒店建于与自然环境相近的区域,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把大自然提供的正向疗愈因子通过设计手法引入康养酒店中,便可解决这一问题。

  3.2康养酒店大堂分析

  案例分析的酒店名为白马莎士比亚酒店(The Shakespeare Hotle),该酒店位于日本东京市长野县的白马村。白马村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自然景观呈环绕态围护着酒店。酒店位于拥有众多徒步范围可及的当地特色餐馆、咖啡馆和酒吧而闻名的Echoland上。距酒店一公里处,有白马五龙滑雪场且距离冬季运动公园(Hakuba47)只有5分钟的车程。

  该酒店本身的装修风格与其所营造的空间是还原了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故居;大堂旁的酒廊还原了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老家;酒店餐厅和酒吧的装修风格则趋近于莎士比亚曾经的学校。酒店本身的风格是在传统意义的日本建筑风格之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其独特的内部空间秩序感与周边传统日式建筑进行了区分。该酒店的设计亮点在于把莎士比亚故居的设计风格带入进来,从而更能吸引旅客驻足;通过旅客进入酒店后对酒店所展示的具有特色的装修风格及建筑风格产生视觉认同感,从而从视觉信息量的摄入达到酒店所展示出的创新性。酒店通过明晰的空间形式组织关系来形成其独有的空间秩序性,使旅客产生视觉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更好地接受酒店所传达的文化信息。酒店大堂空间的墙壁上是当地特产的原木,沙发和家具的风格也是与当地原木色系相呼应,并且木材在暖光下所带来的柔和感相对于其他酒店大堂所产生的明净感有所区别(图1)。因为是冬天入住,进入其他酒店大堂的那种冷清感并没有出现,反之是前台服务人员温和的笑容及酒店大堂所散发的暖光所带来的亲近感。大堂休息区的材料、光线及空间感无不透露出其特色的疗愈性质。

  3.3康养酒店餐饮分析

  本酒店功能区内设有3间餐厅和1间酒吧:京都(日本餐厅)、Tomatito(意大利餐厅)(图2)、Miyama Jingiskan(成吉思汗羊肉烧烤)和The Globe Bar(以莎士比亚为主题的酒吧)。酒店中,餐厅和酒吧的装修风格采取一致的石材立面装饰和原木桌椅,其材质上带来的疗愈感再次通过点暖光源的衬托,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感。暖色系的地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活跃空间的用途。在这种空间中,更利于食客放松身心,体验各种特色美食。餐厅侧面采取整面玻璃的设计,可以使建筑外面的自然景观毫无保留地暴露在食客的眼中。随着一年四季的季节更替,透过玻璃所展示出的自然疗愈因子也各不相同,餐厅中的空间季节感也会随之更替。

  3.4康养酒店客房分析

  客房空间的疗愈感和大多数传统日式酒店客房所带来的感觉相近。客房本身采取的装修风格有别于大堂和餐厅,更加接近日式传统居住空间。空间中的浅色榻榻米与墙面浅色草席履的材料相呼应,深色系的桌子反衬整个淡色系空间,显得不那么单调;花盆与瓷盘也强调了空间中特有的日式空间感。客房中的灯源并没有采用点光源而是采用线性光源,线性光源相比点光源来说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更加柔和,是适用于居住空间中的光源。客房南侧采取整面玻璃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游客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欣赏到白马村所带来的独特自然景观及静谧氛围。

  酒店室内空间配有相应的人工温泉及户外环境与空气更好的露天温泉供旅客们使用(图3)。温泉作为人工性自然景观,其体验性与它所带来的疗愈感相对较为丰富。水所带来的接触感是植物及材料景观不可比拟的,因为人体的触感反馈会第一时间通过神经系统传输至大脑。这种更直观的疗愈性体验是最好产生疗愈认同感的方法。周边自然景观与温泉水景所形成的呼应关系促使游客更加向往温泉的体验与对周边拟自然环境的认同感。

  结语

  我国康养酒店的发展与进步是一项漫长而繁重的任务,不仅需要旅客和工作者们的意见与配合,同时也需要相关研究康养建筑和疗愈空间环境的人员形成一套通过数据统计后,相对完善的系统,作为疗愈空间方向的特色设计指南,并应培养出更多相应的技术人才,加强酒店空间中自然景观的引入。暖色系与采光的舒适性与安逸感,让游客更乐于入住康养酒店,在酒店中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慰藉。日本作为纬度与中国北方地区相近的国家,其康养酒店的发展速度相对更加迅速,其众多温泉酒店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疗愈感的引入与体验是康养酒店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康养酒店发展与进步的未来趋势。希望通过分析研究,能使康养酒店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FICKEL L,LYMANN R,et al.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wellness"among hoteliers and Swiss wellness hotel employe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 and Wellness,2019(07):178-192.

  [3]MENARDO E,SCARPANTI D,PASINI M,et al.Usability of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Emotional Well-Be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Methodologie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Techhnoloy Enhanced Learning.Springer,Cham,2019:45-52.

  [4]CHEN K H,LIU H H,et al.Essential customer service factors and the segmentation of older visitors within wellness tourism based on hot springs hot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35):122-132.

  [5]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

  [6]董琪.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