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与大背景——不同语境下的设计实践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旅游驿站,语境,质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32
文/邹 康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这些年来,乡村建设项目实践与研究一直在延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行动成了当代建筑师活跃的实验场。民宿、驿站、便民设施等建筑类型让一批建筑师大展身手,建筑师下乡设计实践似乎成了这一代青年建筑师的必修课程。提到乡村,总是联想到自然与田园山色,除了田间劳作,还有村镇企业中的忙碌与嘈杂。在建筑稀疏的乡村环境中,新颖的建筑能够增加所在地段的识别性和活力,也能弥补一些功能空间上的缺失。一般情况下,这类建筑最大的背景是疏阔的乡村自然景色,当然也夹杂着乡村或乡镇的人文记忆。理解这种背景,体会其中的语境对设计创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作者自身实践工作,通过两个不同背景的乡村驿站,分享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乡建;旅游驿站;语境;质感
引言
南京溧水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辖区内有天生桥、无想山、石臼湖等著名自然景点。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随之兴起。在大的旅游环线中,小型驿站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高度重视。作者有幸在2017年参与溧水的乡村振兴建设,现选取其中的两处驿站,谈一谈设计中的感想与收获。
1刘家山驿站中的“质感”——山田相伴的宁静村舍
刘家山驿站面积318平方米。开始接到设计任务时,其实什么都没有明确。设计从调研一个村子开始,进入场地的山路蜿蜒于农田和村舍之间,引向更远处的山谷。村舍被山路划出的平行线串成几排,与路对面的青山隔路相望。村民穿过道路,就在山下的田间劳作。设计团队首次进现场考察,田里的庄稼已经被收割完毕,遗落的秸秆提醒着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山坡上的野草也已经枯黄,露出硬朗的山形。村舍建造的年代和质量映射出此处的萧条。这里不缺自然,缺的是一股生气。山是这里的主角,农房村舍只是这里的配角,仿佛就是聚拢在一起取暖唠嗑的老人。“闲、淡、静、美”大概是它最直白的说明。
1.1相地
设计开始时的野心还是免不了宏大,期望振兴一蹴而就,期望振兴整个村子。鉴于职业化的素养,团队尽可能地在保留村庄原有肌理的条件下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选择驿站的具体位置成了首要解决的事情。选在村头,还是哪里,开始并不确定。经过比较讨论,都认为放在路边比较适宜。首先作为旅游环线上的驿站,要有一定的彰显度。其次,很久没有建造活动的村子,要趁这次机会,展现一点活力。再有,从便于施工方面,临路可以减少施工成本。但是有一个约束:在既有的宅基地之上改扩建。这带来一个问题,原有的房屋面积都偏小,对于驿站现实功能来说,规模不够用。
1.2赋形
为了适合驿站的运营功能对建筑面积的需求,设计团队选择采用三处临近的建设用地,整修原有单层房屋,通过“相连”的方式应对规模需求。原有房屋就像功能单一的房间,通过某种方式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驿站。用什么方式或者说什么样的“形”与“空间”链接,成了设计团队探索的问题。作为设计者,首先放弃的就是连廊,一来过于传统,容易与业主之间就连廊的形式陷入无休止的讨论。其次,作为驿站,提供的开放空间不那么饱满。在现场,就是在山中、在村子中,这种被环绕,被包裹的感觉给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改“连接”为“罩住”。从使用空间上的连接转变到人的感受上去,从行为方面转变到心理体验上去。其实,整个村庄就是被山罩着的,有依托,有安全感。设计团队取“山形”,而且是“空山”,让三个房间尽可能地躲在“空山之中”与对面的真山互望。这样大的形态完成了,即完成了功能空间上的互联,也增加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
1.3取色
首次到现场,脑袋中勾勒出的形象是稻香四溢、蛙声一片的场景。在这一片绿水青山下,稻田、农舍、袅袅青烟……因为儿时曾经在乡下生活过,这些画面自然会在脑中鲜活起来,不自主地联想:这一处驿站的基本色相应该就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吸取。最终,在青山与房子之间,采用钢结构搭起了村民乐于停下脚步休息的场所;构建出了一个扩大的屋檐,由多个折面形成的屋檐在村舍与山田之间形成了过渡。建筑的“灰空间”在这里也显得比较合,让原本的直面自然变得婉转和有层次。钢结构的韵律看上去成了一个秸秆堆,虽然连接了三个房子的“大罩子”使得尺度看上去比现在的房子都大,但是采用了玻璃顶和透空钢构架,现场并没有对过去房屋的压迫,看着有些新奇,但是从棱角和颜色都是熟悉的元素。有的说像秸秆堆,有的说是像木屋架。参与现场施工的村民说:“还怪好看的。”
2 晶桥工业园区驿站的“精神”
晶桥工业园区驿站面积346 平方米。因为两处驿站方案设计是同时进行的,同时向业主汇报方案,项目设计周期非常短。准确的定位方案特征与个性就成了设计创作中的关键。晶桥驿站的场地离刘家山驿站直线距离为4.5 公里左右,两处场地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对两处场地的语境的阅读反倒增强了对场地属性的理解,让创作团队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
2.1 山远,路阔
晶桥驿站用地处在无想山与观山之间,更靠观山一侧。在场地内看山,只能远观轮廓,如果说刘家山驿站是“山内人”,晶桥驿站更像是“山外人”。场地西侧是一片杂草地,双向四车道的省级道路插肩而过。道路虽然不算特别宽,但是因为来往车辆数量不多,让这条道路显得极其通畅。北侧路对面锈迹斑斑的厂房,在这片土地上俨然就是个大个头。旁边的加油站的汽油味,让这片乡村土地上的工业气息凸显了出来。
2.2 质朴,清澈
晶桥驿站所处的溧水晶桥工业园,是早一批村办企业和村镇工业所在地。从“晶桥工业园区”名称就能感觉得到对“振兴”的期盼与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这诉求是非常质朴明了的,甚至从周边场地的使用与房屋的建设中就可以看出来。场地周边的房屋,可以说纯粹出于对生产功能的需要,没有半点修饰和讲究。最简单的水泥路面,混杂砂石和泥土,走完现场,鞋面上留下一层尘土。单从场地自身看,可以说没有什么特色,甚至是平淡,但是平得质朴,平得清澈,平得直率。场地西侧的水面,水质还算是清澈,只是糟糕的驳岸和漂浮的垃圾表明,此处缺少关注。
2.3 韧性,力量
场地并不娇美,但是非常的坦荡,处处提醒着设计人:不是让设计来演戏的,是来干活的。从第一次驻足这片场地,就觉得这设计不是小情调,而是要直面大山、大路。要让快速通勤的路人能看到,要有力量,有种工业化的精神。于是架空、悬浮、单元、钢构元素慢慢浮现出来。“既重又轻”的意向也确定在脑海之中。一层混凝土支撑,二层整体钢桁架结构落在混凝土基座之上,挑出去,像塔吊一样工作。方案很快通过业主的认可。施工的现场也很有趣,设计师希望二层的桁架整体吊装,而施工现场却是在二层小构建焊接。在与现场施工队沟通过后,施工人员觉得建筑师说得有道理,就拆了再来,言语与行动都体现了工人们不屈的韧性和力量。所以当完工之后,再多的不适,都化成了喜悦。
建造完成后成了旅游环线上的骑行驿站,架空处沟通了西侧的池塘,池水倒映二层悬挑的主体,让上部显得轻巧有力;下方正好成了停车避雨的位置,也可以成为维修的场所。二层就是各种骑行装备的展示和休息场所。直通二层的直跑楼梯成了座椅,可以看到快速驶过的车辆和远处的山与夕阳。
3 阅读语境
尽管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不是简单地用其他学科的名字替换、概念对比来粗俗对应的,但是,作者借用“语境”一词作为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感想,除了与“环境”加以区别之外,还有以下考量。
3.1 特定环境下的语境是可被阅读提取的建筑设计的语境,包含了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背景之中,蕴藏着浓淡程度不同的信息与气息,自然信息包括:山水自然要素、远近高低的视觉尺度、平陡缓急的行走舒适性,对阳光、温度的贴身感受等。人文气息包括:当地房子的尺度样式、常用的建造材料、存留的庙宇神社、交通工具、人的衣着、方言文字、店铺中的商品等,这些信息和气息是可以发现并被提取的。
3.2 语境中的信息和气息可被加工、被转换语境中的自然背景信息不用多说,直接反映到用地的适建性与方案的落地性。人文气息,在于体验和阅读观察。通常说的场所精神、场景设定、人群画像,处处与人群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行为相关。生活中习惯什么,保留什么,去除什么,缺乏什么,补充什么,可以从正在或未来使用者的交流与交谈中获得,是时间维度上的考察与考量。
3.3 符合语境的设计可以被认同
做出与语境相符的设计是可以通过建筑师的探索而达成的。当设计师充分了解设计语境并有效加工提取过滤之后,设计逻辑的闭环让设计者在陈述方案的时候更加自信,符合语境的设计可以让设计师、业主、使用者、建造者达到共鸣与共情,从而相互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澍.造房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2]陈金陵.乡建路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韦娜.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以西部山地乡村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