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工艺,教育,实践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2-09 16:13

  葛 荣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生活中、自然中有鲜活的教育素材、资源。中华民间工艺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不仅来源于实际生活,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包含着操作技巧,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将优秀的中华民间工艺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可以丰富幼儿的教育内容和游戏形式,也能发展幼儿的文化底蕴、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优化幼儿教育质量。本文将探讨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引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策略。

  “五育并举”指的是教师要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大方面的教育融合起来,实施融合性的教育。教师组织幼儿参与民间工艺学习活动,是“五育并举”落实的关键举措。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增加幼儿的游戏形式,增强幼儿日常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提升幼儿的文化底蕴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民间传统工艺引入到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幼儿教育改革。教师可以基于幼儿兴趣和生活经验,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民间工艺,选择特定的教育活动主题,渗透“五育并举”理念,组织幼儿参与民间工艺文化学习、技艺动手操作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文化内涵,同时发展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强化幼儿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1 民间工艺介绍及引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1 民间工艺介绍

  民间工艺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主要有编织(包括竹编、麻编、草编、藤编这四类)、微雕、陶瓷、布艺、木艺、雕刻(木雕、玉雕、石雕等)、刺绣、毛绒、皮影、剪纸、泥塑、紫砂、蜡艺、书画、铜艺、装饰品、文房四宝等。民间工艺因为承载着传统文化和人民的智慧,相比于普通工艺来说,它们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值得教师带领幼儿考究、学习与动手制作实践。民间工艺是我国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民间工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

  1.2 将民间工艺引入幼儿教育的价值

  幼儿教师将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引导幼儿认识、学习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技艺,培养幼儿的人文底蕴,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积极情绪,培养幼儿的归属感、认同感,发展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形式,让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成为幼儿游戏、学习的一部分,能丰富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形式。三是能依托民间工艺传统技艺,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审美素养、创造能力。四是由教师组织幼儿学习民间工艺相关的传统文化,能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发展幼儿的文化底蕴,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2 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现存问题与解决思路

  2.1 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原因

  幼儿园民间工艺活动组织现状不尽理想,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长重视智力教育

  家长重视智力艺术教育,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家长对民间工艺的认识不够深刻,且在意识上不太重视民间工艺的传承教育。家长没有认识到民间工艺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促进幼儿传承与发扬民间工艺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2)教师缺乏渗透意识

  一方面教师在主观意识上不太重视民间工艺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科学的组织方法,组织的民间工艺活动次数较少,形式较为单一。

  (3)幼儿园缺乏带头作用

  部分幼儿园在本园的办园理念中没有加入民间工艺引入幼儿教育的思想,在幼儿园的教育体系、教材中,也没有精心研究或加入系统的民间工艺内容。幼儿园在理念、政策上引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时,也就缺乏了组织幼儿园民间共育教育活动。同样,家园共育民间工艺教育活动组织也较为欠缺。

  2.2 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

  《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我国优秀的民间工艺文化,是我国多年来人民智慧探索的结晶,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民间工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为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财富,集合了艺术性、生活性、价值性等多种特点,成为凝聚人民的关键要素。

  传承民间工艺传统文化,是国家追本溯源、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民间工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设计民间工艺教育主题,组织主题活动,创造机会让幼儿了解文化及学习民间工艺操作技巧和方法,让幼儿动手操作实践,亲身完成民间工艺实物作品,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

  3 中华传统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引入基础

  营造浓厚教学氛围是诱发和激活幼儿兴趣的关键,能奠定中华优秀民间工艺引入幼儿教育的基础。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民间工艺学习氛围,能提升幼儿学习民间工艺及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真正喜欢上中华民间工艺具有非常好的作用。教师需要与家长家园共育,营造良好的民间工艺文化氛围和心理氛围。

  一是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民间工艺活动之前,需要营造良好的民间工艺文化氛围。教师应借助幼儿园的物质条件,营造积极健康的民间工艺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借助文化长廊、黑板报、主题墙等形式,展现我国优秀的民间工艺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营造对应的民间工艺文化氛围。主题可以是木艺、扎染、编织、雕刻、刺绣等。主题选择后,教师在教室“民间工艺文化展示台”处,展示实物民间工艺作品,可以是木工雕刻的作品、刺绣作品、草编作品、扎染作品、织毛线的作品等。实物作品惟妙惟肖的展示,能引起幼儿欣赏和交流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墙面张贴关于民间工艺的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让幼儿欣赏和学习民间工艺的文化内容。

  二是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和家长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合作互动。物理氛围起着静态影响作用,心理氛围对幼儿的影响是动态的。以情绪、情感、动机为中介,心理氛围对幼儿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影响作用。从培养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入手,帮助幼儿创设情绪安全基地,鼓励幼儿自信、勇敢、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民间工艺的歌曲、小调,与幼儿语言交流,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积极发言,肯定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创意想象,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3.2 引导初步欣赏,感悟文化魅力

  在营造良好氛围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初步地欣赏、感知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间工艺包括哪些内容、技艺及相关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其中的文化意义、内涵是什么。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初步欣赏与感知,幼儿能感悟到民间工艺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魅力,即能奠定民间工艺活动组织基础。教师组织初步欣赏可以基于集体学习活动的形式展开,或是依托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展开。教师引导幼儿全面了解某方面的民间工艺,激发兴趣后再组织相关活动。

  如在“风筝”主题下,教师组织幼儿初步欣赏风筝之美和了解风筝的文化。教师组织关于“风筝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风筝传统文化”视频,视频中介绍了风筝的由来、历史、发展、相关记录和古诗词,及风筝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等文化知识。教师提示幼儿“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有‘扎、糊、绘、放’四个方面”,并从扎、糊、绘、放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风筝种类繁多,主要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筒子式风筝、平板风筝。教师分别展示了一些图片和风筝实物。教师启发幼儿,风筝上的图画,可以绘制传统文化元素,以图案化的方式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飞翔和传承。

  在了解了风筝的艺术美、结构美、对称美、骨架美,及学习了风筝的传统文化之后,幼儿愈发有了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风筝的愿望。在幼儿的兴趣导向下,笔者和家长准备好一些材料,开始组织大班幼儿自己做风筝。做风筝之前,教师先号召幼儿一起“绘制风筝图案”,之后再动手做风筝骨架。

  教师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民间工艺作品之美,也鼓励幼儿学习和感受传统工艺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参与民间工艺创作的兴趣。

  3.3 启发操作方法,掌握工艺技巧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上教。《指南》也认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让幼儿获得直接感知的经验。民间工艺除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包括了丰富的民间工艺操作技巧和方法。民间工艺操作技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认识到民间工艺动手操作技巧和方法的教育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学习民间工艺的动手操作技巧和方法,并鼓励幼儿动手实践操作,真正掌握民间工艺的操作技巧,发展幼儿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如教师可以引入“绒花”传统民间工艺,让“绒花”走进幼儿课堂。绒花是非常珍贵的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属于传统技艺,值得幼儿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及绒花传统技艺,也值得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在劳动课堂上动手操作,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绒花,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发展动手能力,真切感受绒花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优化幼儿教育质量。

  在幼儿动手制作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学习绒花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制作流程。教师借助视频,分享绒花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之后,教师展示PPT,组织幼儿初步学习绒花的制作流程。

  绒花制作流程包括:

  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

  师: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

  师: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的意思。

  师:前面一些步骤因为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和工具难以完成,所以,我提前给大家准备好了一些材料,我们直接动手裁剪、缠线、粘花、收尾等步骤就可以了。

  在绒花民间工艺活动组织时,教师播放视频,展示PPT课件,引导幼儿学习绒花传统非遗文化,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了根基,进一步,教师再鼓励幼儿学习绒花制作流程,让幼儿学习操作技巧,奠定了后续动手做一做的基础。

  3.4 关注动手实践,发展创造能力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要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做上教。陶行知还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认为要解放幼儿的双手、大脑、眼睛等。在陶行知思想引领下,教师需要给幼儿预留足够的时间、空间,鼓励幼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开展自然材料运用下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过程中,审美欣赏与创造,参与自然材料运用下的手工艺术创作游戏过程,在过程中学习非遗知识、文化、技艺,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草编”非遗技艺引入后,教师组织幼儿运用各种各样有韧性的自然材料草作为原材料,学习草编方法、技巧,鼓励幼儿亲身动手操作,参与草编游戏活动。教师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参与草编艺术游戏的动手过程。在草编游戏中,教师提供给幼儿实际例子示范,幼儿先欣赏草编作品,激发了兴趣。进一步,教师提示方法,提供给幼儿草编材料,身教合一,与幼儿一起绽放指尖的魅力,动手编织,形成草编艺术作品。幼儿跟随着教师的脚步,一步步学习编织技术,如有花边、蝴蝶、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编法,幼儿把材料编织成惟妙惟肖可以跳跃的蚱蜢。完成后,幼儿相互展示与分享、交流、探讨。

  教师提供给幼儿机会,鼓励幼儿动手进行艺术创作,参与动手游戏过程,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提供给幼儿机会,为了改造生活、美化生活,可以将草编工艺品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实际生活中。比如,教师和家长带领幼儿草编隔热垫、杯套、帽子、拖鞋等,用于生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草编小动物、鲜花艺术品等,用来欣赏。师长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草编,能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3.5 设计多样活动,丰富体验机会

  为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园,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是学习形式的载体,不同形式的活动作用不同。需将幼儿作为主体,寻找恰当的时机,组织丰富多彩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抓住节日契机,组织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或抓住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幼儿参与主题性的活动,如剪纸、做风筝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经历。

  如鼓励幼儿加入“泥塑小社团”,设计亲子泥塑活动,幼儿与家长一起动手参与泥塑亲子活动。幼儿与家长互动交流,尽情地玩彩泥材料,了解捏、搓、揉、团等基本泥塑技能。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设想泥塑的目标——制作一个什么东西呢?商量好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动手操作,相互激励,在不断动手与改进中完成作品。有的幼儿泥塑了“糖葫芦”,有的做了“游泳的小鱼”,有的做了“老虎和狮子”,有的做了胡萝卜等。

  或组织大班幼儿参与动手制作“风筝”的活动,或组织幼儿参与剪纸欣赏与制作活动,邀请有经验的奶奶担任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幼儿欣赏美丽的剪纸,并动手剪纸。或组织幼儿参与舞龙舞狮、贴春联、制作鞭炮(用红色的彩纸制作)、戏剧欣赏、竹编等活动。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经历,融入其中感悟了民间工艺的魅力,又领悟了内涵。

  另外,教师可以在趣味的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课程活动、过渡环节活动、体育活动中渗透民间工艺的内容,激发幼儿对民间工艺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文化修养、文化自信与内涵,也促进幼儿在民间工艺体验活动中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与文化内涵,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3.6 巧妙渗透德育,落实立德树人

  民间工艺在引入幼儿教育的活动组织后,教师还应给予幼儿一些时间、空间,分享展评自己动手制作的个性化的民间工艺作品,分享交流民间工艺动手操作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教师组织幼儿小结、反思与展评,鼓励幼儿表达、交流,能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自信心。教师再巧妙渗透德育,对幼儿巧妙启发、唤醒和鼓舞,能促进幼儿更深入地认知传统民间工艺的技艺和文化,提升幼儿的归属感、凝聚力,强化幼儿的人文底蕴,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幼儿传承与发扬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优化幼儿教育质量。

  草编游戏活动组织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展评与讨论交流。幼儿表示,“草编挺有趣,不过也很难,有各种各样的编织技巧和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才能掌握好。把一个作品动手用草编做出来,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也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动手与小结。”教师肯定了幼儿的表达和创作的作品,并提示幼儿,“在我们以前生活物资比较匮乏的时候,老一辈的人民会穿草鞋,睡草编的床,用草编的篮子、帽子等,这些用有韧性的草编织的生活用品,不仅自然环保、结实耐用,而且很轻便,易于储存,十分简单、好看且耐用。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现阶段,也有很多人使用草编的生活用品、工艺品,说明很多人喜欢草编技艺。草编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艺,它也是一种艺术技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发扬草编非遗技艺文化哦!我们也要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多使用自然环保材料,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巧妙渗透德育,鼓励幼儿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也激励幼儿热爱和保护自然,落实了“立德树人”,培养了幼儿的核心素养。

  后续,教师还需要与家长合作,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寻草编技艺在生活中的应用,也继续学习更多草编的技艺、文化,草编更多有趣的作品。

  3.7 构建园本课程,打造特色教育

  在新背景下,教师应该让民间工艺教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特色或主流。为让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园中更具有规划性、系统性与科学性,要构建关于中华优秀民间工艺引入的园本课程,打造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依托这方面的园本课程构建,发展成为幼儿园的特色,形成特色的教育,能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

  构建园本课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研组一起研讨,设计、修改、完善并做好记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中华优秀民间工艺引入与实施”的园本课程,形成优质的园本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年龄的不同,引入不同的民间工艺资源,并针对相同的民间工艺主题,比如,剪纸、做风筝、泥塑等,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与课程目标。教师科学设计,展开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园本课程设计,即能打造特色幼儿教育。

  总之,民间工艺走进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站在资源观的角度,认真设计与组织幼儿民间工艺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学习民间工艺的操作技巧和方法,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民间工艺动手操作实践,有效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幼儿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