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音乐
  • 发布时间:2025-02-09 16:15

  王晓萍

  长期以来,音乐都是人文学科中极其重要的组成,也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当前新课标的相关理念认知,以此为要求有针对性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为其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首先就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内涵进行了概述,其后分析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课标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与措施。

  2022年,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发布了新课标,其中将音乐美术作为艺术课程,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同时也进一步梳理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出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当前教学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核心素养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无缝衔接是大多数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核心素养的实际情况、相关内容,深入探究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与方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1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概述

  国家教育部门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一系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教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时也指明了后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目标任务及相关标准,其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系统化地学习,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素养、道德品格,具有极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与此同时,艺术课程的目标任务中也有针对性地渗透融入了核心素养,并且将其定义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诸多模块。由此可见,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任务,明确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上文中我们指出,小学音乐课程是现阶段所有学生都应当接受的义务教育,也是必修课程,其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了创造性、人文性、审美性等诸多特征。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深入梳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内涵与本质。具体而言,第一,针对审美感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世界、社会及相关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利用特定的方式手段探究美的特征及其价值与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反应能力。将其运用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则主要是指利用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及相关优秀作品,使学生领悟其中的语言艺术、风格特征、情感表达,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发现美、感知美、表达美;第二,艺术表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具体的艺术活动中所创造出的一系列形象、思想情感的表达及美感的展示。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能力,运用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则主要是指借助音乐活动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自觉主动地利用乐器、身体语言、声音等形式表达音乐,以此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创作能力、演唱水平;第三,创意实践。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体现出创意,必须将多学科紧密结合,同时联系生活实践进行艺术的创新。换而言之,借助音乐活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实践水平,使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创新、积极探究;第四,文化理解。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要对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价值进行领悟、解释。对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来讲,就是指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上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音乐元素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所展示出的风格与特色,以此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

  2 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迎合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其包括了道德、体育、美育等诸多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课程教学内容、课内外实践活动等等。换而言之,学校必须以学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与美育教育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美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对于小学音乐而言,教师要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任务,营造出良好、积极、和谐的美育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显著提升。

  2.2 有效落实音乐核心素养内容

  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根本指导及目标任务,教师必须立足于审美意识、文化领悟、艺术表达、创新实践等诸多模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技术水平。上文中我们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规范了整体教学设计,使得整个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更为科学合理,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全面接触到多元音乐文化。有针对性地将核心素养渗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本质,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其体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掌握核心素养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高效掌握音乐技能,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序科学,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

  3 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认知

  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和学是相互结合的,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在开展美学教学的同时,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能力。这样的理念和认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目前仍然有大量教师存在滞后陈旧的理念,并且将自己的思想看法强加给学生,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压力和负担,导致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被逐渐削弱。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将教、学、评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3.2 教师对音乐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及大多数教师会更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例如语文、数学等等,认为音乐学科并不是主流学科,对学生后续的发展也毫无意义,因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分,还是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即可,久而久之,音乐在小学阶段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这也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

  3.3 缺乏正确的学科定位

  目前部分教师缺乏对小学音乐课程特征的正确认知,直接将其他课程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没有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氛围,整个过程压抑沉闷,也没有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

  3.4 学生缺乏核心素养意识

  核心素养对学生后续的音乐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应当具备核心素养意识,这样才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端正学习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但大多数学生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自己的主要学习应当集中在考试科目上,因此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正确认知,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不专心,甚至破坏学习氛围,影响了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

  4 新课标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与措施

  4.1 歌唱教学中关于核心素养落实的主要方式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开展之后最为常用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其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将其灵活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有着无穷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为后续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投影功能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要体现出歌词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要配上与之相关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可以是图片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化地理解作品内涵及思想情感,在掌握歌词的同时,探究其背后隐藏着的文化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视听功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和音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训练,使其在韵律中深刻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强化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针对《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歌曲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相应的视频课件并在课堂中播放,向学生展示出傣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人文特征。歌词内容要配置相关图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雀之灵》的舞蹈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认知,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歌词背后的内容传递,同时加强对傣族歌曲艺术风格及相关特征的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理解能力。在此之后,教师也可以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音频文件,鼓励学生进行跟唱,从而感受到这一歌曲的旋律美、韵律美。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其常见的一种方式手段。音乐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目标任务。例如,针对歌唱教学来讲,要演唱好歌曲,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塑造好角色,使之与当前背景下的意境相契合,以此达到以情感人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歌曲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结合其日常生活实践,以语言或是图像的方式呈现出相应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特定的情景中沉浸演唱,达到知、情、意合一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例如,针对《草原牧歌》这一歌曲而言,教师要借助草原风光的图片配合语音,向学生展示出牧民生活的日常情景,之后向学生提问:草原中有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发言。随后教师再次提出疑问:如果我们生活在大草原中,会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生活?此时可以借用歌曲中的部分歌词激发学生的共鸣,随后再对该歌曲进行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创作者对草原的向往之情。这样的方式手段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真的置身在美丽的草原中,在演唱歌曲时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歌曲情感,以此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

  (3)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高效互动交流,在音乐中合作分享,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实践水平,这也与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高度契合。以歌唱为例,教师首先要梳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可以是合唱、对唱、轮唱。随后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以5~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划分,引导学生以实践项目为基础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旁协助,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必要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最后,学生要以组为单位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小组之间、学生之间互评,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馈工作。这样的方式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核心素养的提升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支持。例如,在进行《小星星》这一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轮唱,6人为一组,每组再细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唱完之后,第二小组接着演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演唱歌曲,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习惯编创出肢体动作,从而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有的组通过思考交流创编出双手眨眼睛的动作,有的组则以手指代替星星,做出在空中划过的动作。基本所有的小组都能够高效完成整个表演过程,不仅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实践水平。

  4.2 欣赏教学中关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方式

  欣赏教学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聆听音乐、评述音乐等学习任务。教师借助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但如何利用欣赏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是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音乐欣赏教学贯彻实施的目标任务及预期效果,结合学生的日常实践,收集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自然社会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其探究欲望,深入探究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切入点、结合点。随后再采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诸多方式手段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效果。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设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同学习阶段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方向基本不会变化,即都要求听辨作品中情绪情感的变化、听辨乐器的音色、听辨乐曲的题材形式、体验不同民族地区的艺术风格等等。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梳理教学目标任务,即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并掌握欣赏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审美素养及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能力。

  (1)探究式教学法

  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或曲目,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整个过程要遵循科学性、启发性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确定欣赏曲目之后,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例如乐曲创作的相关背景、与乐曲相关的故事等等,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思考,从而活跃思维,拓宽学习思路;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在前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收集整合相关的学习信息,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进行整合。针对前期提出的问题利用相关信息,借助发散思维,最终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并熟练掌握音乐知识学习规律。在学会音乐欣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及理解能力。例如,针对《森林狂想曲》这一内容的教学而言,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即通过音乐鉴赏感受乐曲的思想情绪,同时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在播放乐曲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乐曲中有哪些动物的叫声?而不同动物的叫声是通过什么乐器进行演奏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者及乐曲创作的相关背景等,在适当的时候播放小提琴、吉他等乐曲片段,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乐器的音色。然后再次播放《森林狂想曲》引导学生进行听辨,并找出其中涉及的乐器种类。最后,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森林狂想曲》中涵盖了多种动物鸣叫及相关声音,是一首合成音乐,整个旋律抒情缓慢,给人一种处于大自然的感觉,静静聆听流水潺潺、虫鸣鸟叫。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深刻感受到乐器的表现力,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感知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

  欣赏教学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感悟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艺术美的魅力。因此,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全身心投入乐曲的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作品中蕴藏着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乐曲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需要,先进行整个曲目的聆听,之后再分段进行鉴赏,借助实践活动呈现出音乐美,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可以要求学生拍击节奏,也可以利用其他乐器进行伴奏,抑或是进行演唱表演,以此展示出音乐作品的体裁特征,感知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为其后续的音乐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