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软件名城 添“情商”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成都,软件名城,情商,云计算
  • 发布时间:2011-05-12 14:59
  日前,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 以下简称“软洽会”)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会展中心举行。此次软洽会的主题是“智能城市、绿色IT”,共有800 多家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与会。

  “成都连续举办了8 届软洽会,正向着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产业布局中的重点城市。特别是去年,随着戴尔、联想、富士康等一批知名IT 企业相继落户,成都的软件产业迎来新的机遇。”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开幕式致辞上激情洋溢地表示。

  软件名城备战新机遇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4 号文),强调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继续完善激励措施,明确政策导向,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配合着4 号文,成都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例如: 对上市的软件企业给予奖励、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予以资金补贴;对用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政府在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优惠政策和商业环境的吸引下,外国企业对成都软件业的投资快速升温。目前,成都已逐步形成了由世界500 强和知名跨国公司、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和本地众多成长型企业共同构成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吸引力的软件服务业聚集地,以及国际国内软件服务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成都的软件业也开始狂飙突进。据统计,2010 年,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含运营商) 实现主营业业务收入1002.47 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615.3 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 占西部总量的50%以上。成都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达839 家, 通过CMM/CMMI 认证企业53 家,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7 家,累计上市软件企业5 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 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成都战略性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

  需要“城市温床”

  自2010 年年初成都获批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以来,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物联网、云计算发展迅猛,成都软件产业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成都又率先发展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产业,解决了智能城市发展中智能感知、采集和高效计算的瓶颈问题。

  “今年年底,成都2000 个公用电话亭将改造成Wi-Fi 便民服务点;另一方面在应用上做出尝试,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交通路口实际流量。”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李长虹介绍,届时,拥有iPad、itouch、手机等可通过Wi-Fi 无线上网的公众,能感受到无线网络带来的便捷,这也是物联网的一种延展应用。

  实际上,一个城市在大力发展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硬环境后,对“情商”的提升也迫在眉睫。这是指培育适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这是新兴产业的“城市温床”,应由政府牵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空间布局。

  在软洽会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中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大会,就以“云时代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题。近期,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成都维纳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SaaS服务平台, 适时引进国外成熟的SaaS 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企业提供可靠、易用的“云服务”。

  近年来,成都对日外包订单数量逐年增长,新型商务模式逐步形成,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维纳、四凯、音泰思等本土企业为代表的对日外包企业集群,对日外包产业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在物联网方面,成都以应用为切入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溯源、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物联网试点应用。在此次软洽会上,成都市经信委代表还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代表签署了物联网产业合作协议。

  除了扶持新技术发展外,用新技术来提升城市本身的管理水平、创造绿色IT 环境也是成都市的目标。近年来,成都市相继部署了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平台——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计算资源集中使用调度平台——成都云计算中心、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的交换枢纽——西信中心,建设起跨平台的应用和系统。这不仅满足了政府部门的应用需求,也使软件名城更加“绿色”。李长虹认为,“绿色IT”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绿色IT”是社会IT 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调配使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