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电子政务生命力在基层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汪玉凯,电子政务,信息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22 14:52
的确,近10年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10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汇聚了各方面、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队伍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高端智囊机制在不断推动着我国信息化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离开这样一批高水平的专家,离开大家精诚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专家委这个团队是很难发挥这样大的作用的。”这是汪玉凯在专家委任期内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
政府信息化是核心
在从事电子政务研究多年的汪玉凯眼里,刚刚走过的这10年,就政府层面而言,最核心的就是信息化建设。“在建设之初,我们便希望能够通过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信息化,最终带动社会信息化。在如今来看,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水平同10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这个“质”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汪玉凯认为,首先是借助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得电子政务在很多领域、行业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金字头”工程——金关、金税、金卡、金盾等,并且业务也越来越深入。“地市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工作时,离开电子政务几乎已经玩不转了。”汪教授认为,当前政务部门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依赖度已经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
此外,公务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电子政务起步时期,相当一部分公务人员存在抵触心理。毕竟在电子政务系统上线后,流程的改造以及系统的开发,在日常工作环节中对公务人员形成了冲击,某种程度上对其行使相关职能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从抵触到被动适应,改变的过程很痛苦,但却意义深远——网络时代,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政府管理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必然,更是大势所趋。“比如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出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生活的便利性,而这一切的改变全是凭借信息化工具来实现的。”汪玉凯表示。
而借助电子政务的公开性、透明度,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老百姓获取政府信息更为方便、快捷。目前,我国县镇以上的政府部门相当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700多个县市级以上的政府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政府的运作模式。比如说行政服务中心,以前是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为地市级政府提供服务,而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就可以做到网上办公、网上监察,大大提高了效率。
基层服务是重点
10年来,电子政务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其在建设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汪玉凯用三句话做出了总结:“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汪玉凯认为国家高层领导应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当然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外,政府部门还需要深入了解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点在哪里。”
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前五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内部为主;而后五年的建设,则由内部转向了外部,主要围绕社会管理和民生进行。
“我认为,时下老百姓对于政务公开的需求还是非常紧迫的。目前老百姓对于政府信息的高诉求和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间隙。”汪玉凯指出,现阶段一些围绕民生建设的服务项目,很多已经流于形式,并不具备真正的实用性。“从社会需求来讲,我们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对社会、对公众提供服务和管理上面来;同时要强调服务,而并非监管,我们要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管控。”
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只有围绕这些开发系统,电子政务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汪玉凯指出,政府应该大力开展政务微博,通过这种短、平、快的模式,发布政府最新的信息,及时和社会进行沟通、互动,增加政府与公众快速沟通的渠道,利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来完善服务。“值得一提的还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技术模式将深刻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以及服务。”
另外,汪玉凯还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建设重心应当整体下移。目前,县以下尤其是乡镇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将是未来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尤其要关注农业信息化、农村电子政务服务甚至基层社区电子政务服务等层面。“一句话,未来的电子政务生命力在基层。”汪玉凯坚定地说。
委员简介
现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历任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陕西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同时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兼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等。曾多次赴欧美、韩国、突尼斯等国进行学术讲演或学术交流。
本报记者 陈巍巍
摄影记者 杨立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