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电子信息,杨学山,信息化
  • 发布时间:2012-03-22 15:11
  2月27日,稍显清冷的南京街头已经初显春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第一次联合召开2012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邵旭军、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出席会议。

  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要全面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来落实。

  正视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出口、效益增速略有起伏,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内销贡献不断加强。杨学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的行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入世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还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微型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早已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3300亿元,同比增长16.8%;软件业实现收入18468亿元,同比增长32.4%,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倍和近20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9%和6.1%。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整体工业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6.4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35.8%,居各行业首位;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突破65纳米,TFT-LCD、PDP面板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仍待解决。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对外出口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大、负面影响凸显、整体效益下滑严重等不利因素,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杨学山指出,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特别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从实施好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正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大的事实;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局,既要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也要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产品推广应用。

  稳增长促转型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是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杨学山表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就是要下大力气保增长、调结构。

  他指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电子制造业要“保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要“快增长”。在工作会议上,杨学山强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过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万亿元。

  可见,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电子制造业自2011年9月后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低于10%,增速不断放缓。同时,内销产值占总量比仍不足50%。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而潜在的市场需求尚在培育之中,这使得内需增长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趋缓的缺口。

  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内需带动特征明显,去年国家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使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增速达32.4%,超过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快增长,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杨学山还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任务。转方式、调结构要以创新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效率;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稳定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比重,满足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

  杨学山指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以创新能力和创造高附加价值为代表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此,要提升以下四个能力。

  首先,不断提升建设和运行维护安全可靠党政军信息系统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力争在3~5年内,形成关键软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实现建设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统的全面技术支撑能力。

  其次,不断提升满足建设信息化部队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信息化部队是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抓紧研发和产业化,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不断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的技术支撑能力。一方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化,提升支撑社会管理进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最后,不断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性、渗透性强等特征,不断提升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杨学山还强调,电子信息产业要将培育大企业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制造业要形成5~8 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 亿元的大企业;软件业培育10 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

  杨学山感叹到,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化产业发展只有“珍珠”,没有“项链”,把“珍珠”穿成“项链”是未来我们必须要改变的局面。

  本报记者 赵东

  电子信息司: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发展

  2011 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但受到2010 年基数逐步走高的影响,产业增速呈现前低后高、逐步放缓的趋势,特别是出口增速放缓幅度较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速逐步趋缓,但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平稳。集成电路、手机、彩色电视机、液晶电视、微型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均实现规模增长。电子器件和通信设备行业也保持了平稳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估计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增速大幅放缓,月度出口破洞较大,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实现累计出口6612 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7.4%。

  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表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电子信息司将以转型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同时,他还强调,要着力突破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2 月2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下称《规划》),旨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指明发展方向,以求增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

  丁文武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十二五”既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

  《规划》明确提出了各行业、领域发展的重点:一是推动整机价值链提升,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建设三个方面;二是实施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涉及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基础领域;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包括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及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量大面广的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文/赵东)

  软件服务司:加快推进软件服务业做大做强

  随着云计算、软件服务化等技术服务新模式的迅猛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1 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 亿元和3028亿元,同比增长42.7% 和42.2%。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长实现收入2805 亿元,同比增长30.9%。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IC 设计增长较为平稳。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软件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引擎。

  加快软件产业发展要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入手,同时促进以综合集成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模式和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陈伟表示,目前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计算、新模式打破了传统IT应用的成本限制以及降低IT 应用的风险,同时在一体化软件平台体系下,硬件与软件、内容与终端、应用与服务加快整合,软件业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产品竞争发展到基于体系架构的产业链竞争。

  陈伟明确提出,2012 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要重点推进国发4 号文件等政策的落实工作,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确保软件产业实现25%,力争28% 的增长目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强化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应用推广,提高对安全可靠党政军信息系统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完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标准、法规和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此外,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基础软件提升工程、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程、云计算创新发展等八个工程。(文/赵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