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出租换养老公寓
- 来源:民生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房产出租,养老公寓,护理服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02 10:52
——金手杖国际养生公寓试水“以房养老”
老人可以用北京市城区内闲置房产,通过权威机构评估,以委托经营的方式置换水城“金手杖”的相应公寓类型,免会员费及相应服务费,享受养生公寓的所有养老与护理服务。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今年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达到国际老龄社会的标准。我国正面临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境遇,然而面对“急速”老龄化的现状与“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怎样养老、何处养老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难题。
困境与难题
纵观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当前大量涌现的“机构”养老三种。其中,“居家”养老仍是最符合我国传统观念的一种养老方式,也是被当下“4+2+1”家庭格局冲击最大养老方式。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模式由于养老压力大、生活理念差距明显、子女工作地区流动性大等具体问题使得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群体——“空巢老人”。鉴于“居家养老”模式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我国养老政策逐渐转向“养老事业社会化”。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对于“养老社会化”问题来说,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是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快、高龄人口比重大;养老资源紧缺等现实问题造成了我国不同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先富后老”,而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境遇。因此,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养老金双轨制、衔接不畅等问题亟待完善,而社会养老服务更是因为“人多、钱紧、资源少”的客观情况而显得杯水车薪。
探索中发展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社会化养老问题上做着积极的努力与探索,一手在抓紧构建健全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明确了解决养老服务问题的基本出路——养老服务社会化。对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我国养老产业起步晚,存在产业规模偏小、整体水平较低、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明显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既要破解当下我国社会化养老“缺资金、少制度、难创新”,提出一套与国家养老政策相协调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脱离社会、不远离过去的生活,同时不需政府投入过多的资金建设养老设施与机构,就需要整合利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基本做法是:通过政府或鼓励支持社会养老机构牵头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形成对接合作关系,解决老年人最需要的基本需求“养”与“医”,并集结特定区域的住宅公寓、活动设施、配合周边便利的商业资源、人气以及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去营造、构建一个全形态的养老区域。
借鉴与启迪
今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合唱“养老大戏”,推出“以房养老”理念,以缓解养老压力。让国外先进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正式走入了国民视野中。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以房养老”在国外已成长为一种成熟的养老模式,然而这种“洋模式”在国内实行起来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首先它涉及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行政管理多个领域,需要系统、细致的设计,短时间内不可能实行。再加上要改变房屋所有权,这等于剥夺了子女对老人房屋的继承权,不符合我国家庭的传统观念,不可能被老年人普遍接受。
我们虽然不能照搬国外“以房养老”模式来作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主要渠道,但不得不说这一思路对缓解养老压力确实具有积极的补充与借鉴意义。如何借鉴这一先进经验,加以变通,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能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方式,在不出让房屋所有权的条件下,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又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方向。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水城金手杖国际养生公寓”就成了一个试水“中国特色”以房养老模式的民间养老机构。老人可以用北京市城区内闲置房产,通过权威机构评估,以委托经营的方式置换水城“金手杖”的相应公寓类型,免会员费及相应服务费,享受养生公寓的所有养老与护理服务。这一探索可以在不改变房屋产权、所有权的情况下,解决老人养老的资金难题,真正做到“以房养老”。
积累与共享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养老服务虽然面临挑战,却也是一份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然而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堪称一流的“豪华”的老年公寓却因服务价格过高、与社会生活脱节或是医疗护理条件不完善的原因,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叫好不叫座。
位于国家4A级景区温都水城的水城金手杖国际养生公寓在开业初期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称它是第一个在政府“以房养老”政策出台前,试水“以房养老”的民间机构;而有些媒体则将关注点放在它先后与距养生公寓最近的华一医院、北七家卫生院建立对接关系,并联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在距养生公寓不足3分钟路程的地方建立联合医院,在本区域内形成“医疗金三角”为入住会员提供医疗安全保障。
北京安贞医院昌平分院距离养生公寓不足千米,乘坐电瓶车2至5分钟直达。温都水城的水娱乐泳池、温泉养生泡汤定期向入住老人免费开放,充足的酒店资源让前来探望的家人近水楼台。区域内四通八达的空中连廊将各大酒店、养生温泉以及东侧大型娱乐商业区全面连接,建立起全形态人气生活圈。背靠宏福大社区,巨大的人气与便利的生活,让老人不远离社会、不与过去的生活脱节。周边三所知名高校,为有所建树的老人提供老有所为的舞台。这些正是得益于整合区域资源合力服务老年事业所体现出的优势。
在当下层出不穷的养老机构中,水城金手杖国际养生公寓能够突出重围源于多年来所在区域发展成果的累积共享,而非一日之功,这正是其他养老机构不能企及之处。正如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说的:“我们筹建水城金手杖国际养生公寓花了5年多时间,而水城金手杖达到今天的入住要求,是宏福集团乃至于整个郑各庄村15年发展建设的成果。做好养老事业并不只是看企业有多少钱,养老事业应当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郭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