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神话”继续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百度,移动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0 08:30
“市梦率”
十几年前,第一次互联网泡沫还没有破灭的时候,流行一个词,叫做“市梦率”。这个词是由“市盈率”衍生出来的。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满怀梦想,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投资者,仅凭一纸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巨额的资金,有的甚至是在巨亏的情况下上市。用市盈率来衡量这些公司的股票的价值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投资者仍然看好这样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所怀揣的梦想。应该说,投资者这样做并非完全是荒唐之举。亚马逊公司在上市后8年才开始盈利,投资者最终获得了不菲的回报。没有这些有梦的投资者,亚马逊早就不存在了。
互联网又到了造梦的时节。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以移动互联网为概念的创业企业层出不穷,虽然创业的环境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同时是一个没有巨头的年代。那顶多算是互联网的“春秋”时期,远没有到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而现在的创业者不得不在巨头们的庞大阴影下盘算度日,很多创业者的梦想其实是一个半截子梦想——做到一定规模,引起巨头们的注意,然后被“招安”(收购),也就算“上市”了。
但有幸被招安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快就会遭遇一场“龙卷风暴”——苦苦挣扎的众多小公司将被扫荡。微信正在成为一个综合应用平台,而众多小公司开发的种种应用,会因为微信上的应用而相形见绌,失去活下去的理由。而数十万种放在应用商店里的应用软件遭遇的最致命的限制不是微信,而是人的使用习惯。无论有多少种应用,也无论人们因为囤积和好奇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装上多少种既炫又酷的应用,但一个人最常使用的功能最终会固定在7个左右,而所有人的使用习惯会逐渐趋同,这就意味着众多应用“鲤鱼”(软件)能够跳上龙门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快就要到“收摊”的时候了,因为梦想最终要回归到盈利,市梦率最终要落实到市盈率。这就是说,持续两三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快到梦醒时分了。
但这不是说互联网已无梦可做了。
最近,在社交场合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手腕上戴着灰色手环的人。这些得风气之先的人其实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最初一批用户。相比于PC,智能手机大大拓展了互联网应用的空间。但有一个隐秘而巨大的空间,手是无能为力的。用手机上网仍然属于有意识上网的范围(我们知道我们在上网),它必须占用我们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无法覆盖的时间(比如工作和睡眠时)和空间(比如说开车和运动时)里,我们就难以上网。换言之,手机并不能完全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步,就是向人的注意力无法企及的时间和空间延伸。手环很可能是一种过渡性设备,作为网络端的手表,眼镜,甚至服饰,就是即将出现的新的移动终端。
新的硬件必定引发对于软件应用的需求。Web时代的互联网具有很明显的媒体属性,以手机为主要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具有明显的社交色彩,而以可穿戴设备为主要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具有明显的自我管理色彩。它将引爆一个巨大的产业——虚拟医疗和保健产业。它不仅仅具有个人性,而且具有贴身性和切身性。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将每时每刻转化为关于个人的“大数据”,并通过网络计算,最终转化对个人周到的呵护和管理。
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网络新时代。它已经悄悄降临。它又将引发丰富的梦想,催生出众多高“市梦率”的公司。
91是不是一张“旧船票”?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用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
换言之,我们必须明白,眼下的问题很可能是由我们不自觉但一直遵循的思维所导致的,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去补救,但如果补救的思路与我们以前的思路如出一辙,那解决的方案不仅可能于事无补,而且补救的措施可能是火上加油,让问题愈演愈烈。
就像游泳时如果遇到漩涡时,人往往会本能地奋力挣扎,游开漩涡,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逃离漩涡,而且会让自己精疲力尽,最终丧生。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放弃挣扎,让身心放松,保持平衡,自然地沉到水底,借水底旋转的力把自己“甩出”漩涡的中心,最终得以逃生。
在对自己所处的场景和格局缺乏洞察和理解之前,匆忙地自救,而且一味地依赖于蛮力,很可能让问题越来越恶化。
百度花19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融到的资金的7倍多)巨资收购移动搜索公司91,着实让互联网业界震撼。如此大的交易,很多人的反应都集中在91值不值这个价(拒说一年前这家公司的估值只有这个价格的五分之一),忘了更重要的问题。比买得贵不贵更重要的,是买得对不对的问题。
百度此举,显露出它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延续自己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辉煌。百度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少有作为而在资本市场上遭受重大的损失,与百度近一年在股巿的损失相比,19亿美元只能算个零头。行为经济学指出的,人们在规划事情时往往倾向于规避风险,哪怕风险并不大,而当人意识到事情已经发生,自己在补救时,往往是甘于冒险的,哪怕风险极大。我们可以想象,当百度处于优势地位来筹划未来时,哪怕91开价只有1.9亿美元,百度都会嫌贵,而当百度以沉重的代价认识到自己可能被一个新的时代抛下时,19亿美元也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因为它觉得它购买的不是普通的资产,而是在购买通向未来的船票。没有这张船票,百度就可能永远滞留在它曾经辉煌的地盘上。
但问题是,这真的是一张管用的船票吗?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这会不会是一张旧船票,百度拿着它能否登上移动互联的客船?
百度的思路很清楚:百度在以PC为终端的传统互联网中凭搜索业务称雄中文互联网世界,如果拥有了移动搜索的神器,那它就会在移动互联网再续神话。
但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如果这个逻辑讲得通的话,那么传统媒体巨头只要把自己移到互联网上,就能延续巨头的地位。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这种思路就曾经盛行过,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就曾经“强强联合”,制造了并购史上最大的交易(总交易额达3500亿美元),这场日后被证明是一桩最失败的并购提醒我们,想当然的天作之合有可能最终是一场代价昂贵的闹剧。传统电视巨头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网络视频巨头,传统零售巨头(如沃尔玛)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网络零售巨头,不管它们既有的资源和能力多么有优势,都不可能直接将既有的优势兑换为新的优势。在我们真正投身到新游戏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大大忽略新游戏规则与旧规则的云泥之别,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新规则与旧规则是大同小异的,就像当初人们把汽车称为“不用马拉的马车”,把电视机称为“看得见播音员的收音机”,也像我们今天把互联网金融看作是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的传统金融业务。
“人与人的差别有时大于人与猿的差别”,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虽然同属互联网,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之大,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互联网与非互联网的差别。比如说,三四年前,我们以为移动即时通信无非是做一个即时通信的手机版。如果腾讯没有超出这种认知,它会做出一个手机QQ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果真如此,腾讯就不会开发出微信,将自己滞留在传统互联网领域而不自知。腾讯之所以能拿到这张真船票,是因为它逐渐清晰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移动化并不能画等号。
百度有很多“敌人”,它的经营行为也越来越受到“敌人”们的影响和牵制,但百度的真正的“敌人”是它自己,或者说是它的“旧我”,一个竭力维护自身生存逻辑的“旧我”。它很少从旧我中抽身思考问题,固步自封的自我标签被它自认为是“专注”和“务实”,而自我形象的固化和难以自觉的傲慢是一个企业开展实质性创新的基因性障碍。它始终没有重新定义网络搜索的能力和意愿,始终没有心悦诚服地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动。它的唯一真实的冲动是如何自我保全,仔细分析它的所有看似具有明显攻击性的行为,都不过是自我防御性的。所以它误把传统搜索业务的移动化作为移动搜索。借用彼得.圣吉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熟练的无能”和“习惯性防御”。眼下,拿着这张昂贵的船票,它能否最终上船,的确充满悬念。
文/吴伯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