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索尼移动中国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刘川里时,他不但准备了索尼的两代智能腕表做展示和讲解之用,还展示了一款外表看上去和传统手表没有任何不同的“准智能手表”:表盘上“镶嵌”了一条细小的显示屏,能够显示极其简单的手机信息,比如来电。
这是索尼在2007年,当手机还在功能机时代推出的一款电子表,售价约200美元。彼时,这更像是一款通过蓝牙与手机做简单沟通的实验性产品,甚至连“手机配件”都谈不上。但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迁移的进程里,当年那条细小的屏幕也逐渐“占据”了整个表盘,智能手表的概念和产品终于浮出水面。
在刘川里看来,如果要精炼而通俗地表达智能手表的演进史,那就是:“这一直都是屏幕在大小之间的博弈。”
智能终端的节拍
可穿戴计算设备走向前台,企业们拉开了“产品协同作战”的大幕。
刘川里展示的“准智能手表”配备了金属表带,以便使其和传统手表一样显得贵重。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智能手表,根本的目的或许在于为手表增加一些附加价值的尝试。刘川里告诉《21CBR》记者,“我们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让表变得更智能”,而不是为人们开发一款可穿戴的智能设备。事实上,这款手表并不是索尼独立开发的,是与其他手表制造商合作。
索尼在2009年推出了第二代准智能手表,但“显示屏”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刘川里把这归因为功能机时代智能终端在功能上的缺失:“那时候移动终端还没有社交、APP这些概念,人们还是通过PC来完成基于互联网的行为。因此当时的智能手表设想是,当手机放在口袋里或者包里时,能够简单显示来电或者短信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不会把显示屏幕做到很大的原因之一。”
2010年前后,社交媒体开始占据移动端,索尼顺势推出了Lfeview智能表,可以进一步同智能手机做简单的互动。它可以看作是第一款智能手表的原型,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款可以别在身上各处的手机外设。
在2012年CES,索尼正式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表,并且在次年推出了第二代。而此时,智能手表,以及更大的一个概念——可穿戴计算设备终于走向前台。这对商家们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新的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产品,更意味着消费电子企业们拉开了“产品协同作战”的大幕。当电视、手机甚至音箱都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候,产品之间的无缝沟通所形成的智能设备解决方案的战略地位已经远远凌驾于单个智能设备之上。
商家们终于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手腕上。于是,当年那条细小的显示屏终于蔓延到了整个表盘。
但目前索尼对智能手表的定义仍然是手机的“配件”,刘川里告诉《21CBR》记者:“现在我们能看到而且能实现的是,手机慢慢会变成核心,而其他的智能设备会和手机成为一个群体。因此,我们目前把智能手表定位于手机控制和信息共享的产品,至少目前如此。”
大和小的博弈
智能手表发展永远处于平衡与矛盾之中,总有些不可逾越的物理因素。
在索尼内部,随着两款智能手表的推出,智能手表的生产流程不再像其他手表制造商合作推出的、有那么点附加价值的手表那样,而是从研发生产到认证都和智能手机产品并无二致。但事实上,智能手表研发与智能手机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从“外”看,是屏幕大和小带来的挑战;往“里”看,则是功能、配件的加减博弈。
在刘川里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尽管手机也会受到尺寸的限制,但手表受到的限制更大。索尼两款智能腕表的尺寸大约在1.2-1.3英寸之间,当屏幕尺寸更大后,腕表上的功能也会增加,比如一代的腕表主要功能还是显示,甚至由于体积限制无法安装USB接口而采取了触控式的充电设计;二代腕表在增加了尺寸之后,操作空间和功能更多了,更有条件实现“显示”和“控制 ”,USB接口的设计也得以实现。
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人们在观看手机屏幕的时候,总是希望它越大越好;但戴在手上的时候,总是希望其越轻薄越好,戴在手上的尺寸必然是有一个上限的。所以,将屏幕大小从1.2英寸增加到1.3英寸,并不能改变或者突破什么,智能手表仍然会是一个配件,或者是控制中心,而不是应用中心。
在刘川里看来,智能手表发展永远是在平衡矛盾。比如人们在试图找到一些折中的方案来解决对大屏幕的问题,业界目前在尝试的两个方向是:柔性屏幕和投影。但在刘川里看来,这两种方式目前都有瓶颈,他向《21CBR》记者解释道:“前者的技术还不成熟,比如如果把屏幕对折,就会断掉;而后者要解决耗电和环境的问题。”
而如果往轻薄和小里做,电池技术又会成为一个瓶颈,刘川里如是描述:“随着电池和耗电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把智能手表做到更小更轻薄,但电的来源永远是一个挑战。物理就是物理,有些基本的东西是无法逾越的。”另一个挑战则是散热问题。如果增加手表本身的处理能力,那么戴在手上产生的热量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物理因素。
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智能手表配件和功能进行取舍,刘川里在向《21CBR》解释为何腕表仍然用蓝牙连接手机而不是独立WIFI时,依然是考虑到耗电问题:“蓝牙带宽窄,但耗电量小,而WIFI相反。我们在推出产品时必须要考虑用户对智能手表的需求是什么。”
文/本刊记者 罗东
……